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2025届高校毕业生在论文写作中广泛使用AI工具,引发高校关注。复旦大学规定论文关键环节不得使用AI,但许多学生仍利用AI生成文献综述、研究框架等。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已开始检测毕业论文中的AI生成比例,设定20%-40%的上限。AI工具虽提升效率,但也带来学生能力退化担忧。专家建议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而非单纯限制其使用。AI率检测技术尚不完善,师生间围绕AI使用的博弈持续升级。部分高校尝试在课程设计中引入AI辅助学习,但仍需探索更系统的应对机制。
原文链接
今年许多高校在毕业论文审核中引入了AIGC检测技术,用于识别论文中由AI生成的部分。然而,这一举措引发了争议。学生反映,AI检测不仅难以区分人写与AI写,甚至可能导致论文因过于专业而被误判。例如,《滕王阁序》的AI生成疑似度竟达99.2%。检测算法基于语言特征与AI写作模式对比,但准确率有限,甚至误判经典文学作品。此外,检测费用高昂且结果不稳定,不同平台测试结果差异显著。专家认为,检测重点应放在内容的真实性与研究价值上,而非单纯依赖AI生成疑似度。教育部要求毕业设计需展现四年所学,AI工具本身只是辅助手段。争议背后反映了教育界对新技术应用的矛盾态度,以及对学生创造力与学术诚信的深层担忧。
原文链接
标题:论文的防AI检测,把大学生坑惨了
正文:今年毕业季,不少学校为防学生用AI写论文,在送审时新增“AIGC检测”,即检测论文中AI生成内容的比例。起初并无波澜,但临近毕业,问题频出。有学生称:“我写的内容被识别成AI,而AI写的反而不被识别,所以检测就是在看谁能说得更不像人话。”
网络上...
原文链接
复旦大学于11月28日发布《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规范学生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时使用AI工具的行为。根据该规定,AI工具的使用需获得指导教师同意,并仅限于文献检索与整理、二次创作图表类型推荐与辅助制图、非创新性方法的AI工具辅助以及参考文献格式整理等范围。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方案设计、正文生成、数据生成与修改、语言润色、翻译等,同时严禁答辩委员使用AI工具评审论文。此外,学生必须在承诺书中披露AI工具的名称、版本、使用时间和具体用途,并保留处理前的重要材料以备检查。此举旨在确保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和创新性,维护学术诚信。
原文链接
近日,多所高校开始对2024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AI含量”检测,旨在确保学术诚信。据报道,部分学生原创论文被AI检测系统标记为“AI生成”,且缺乏申诉渠道,只能根据系统提示进行修改。学生舒然和林天乐均遇到论文AI检测“高风险”问题,通过调整语句结构、替换词汇等方式多次修改,最终使论文达到“低风险”或“零风险”。此过程反映出当前AI检测技术的不成熟以及学生在适应检测规则时面临的挑战。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关于AI在学术诚信中的角色及其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学位法》草案曾提及AI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但在最终版本中未将其列为考量因素。这表明立法层面对AI在学术领域的应用及监管仍处于探索阶段。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