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560)
2025年10月,外媒曝光谷歌AI评估员因低薪多次抗议,时薪仅16-21美元。这些评估员多为硕博背景,负责训练大语言模型的内容质量与伦理判断,工作需高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然而,他们的薪资远低于硅谷工程师年薪10万美元的水平,甚至低于美国救济金。类似现象也出现在国内,部分标注岗位要求985/211学历,但薪资仅为7k-10k,且职业发展受限。全球范围内外包模式普遍,底层劳动者常面临低薪、不稳定及心理创伤问题,如肯尼亚工人以不到2美元时薪处理暴力色情内容。AI产业的辉煌背后,是被忽视的人工劳动与知识价值。
原文链接
2025年9月,量子位智库发布2025Q3 AI100榜单,聚焦中国最新Agent产品趋势。智能体技术从单点智能化向系统化协作发展,应用落地深化至垂直行业场景,如科研自动化与投资策略优化。榜单中7款Agent产品首次入围,包括扣子空间和蚂蚁百宝箱,展示多模态协作与个性化服务能力。Kimi、MiniMax等产品覆盖专业办公、编程开发、创意设计等领域,提供高效任务处理与深度集成方案。此外,AI旅行助手、语言学习智能体等创新产品满足细分需求,呈现多样化应用场景。数据显示,Agent类产品流量显著增长,百度文库Genflow和Kimi分别达1700万和3000万访问量,体现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原文链接
高盛于10月19日发布报告称,人工智能(AI)热潮并非泡沫,而是刚刚起步。分析师指出,当前AI投资规模与潜在经济回报相比仍然较小,生成式AI有望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预计全面采用AI后美国劳动生产率将提升15%,并为经济增加约20万亿美元。尽管市场担忧AI泡沫,但高盛认为相关投资占比不足GDP的1%,远低于历史技术革命高峰期的2%-5%。预计2025年AI支出约为3000亿美元,长期回报潜力使其合理。不过,高盛也提醒,先行者未必能成为最终赢家,技术变革可能削弱先发优势,且硬件快速折旧存在风险。目前AI股票估值未被严重高估,市场仍处于建设阶段。
原文链接
OpenAI于4月在ChatGPT中引入商品推荐功能,9月推出“即时结账”功能,与Etsy和Shopify合作,并于10月与沃尔玛达成合作。ChatGPT周活用户达7亿,每周产生约7560万条商品相关对话,展现巨大电商潜力。国内市场中,豆包率先接入抖音商城,10月15日更新后实现商品推荐与团购优惠券跳转购买,覆盖母婴、美妆等高频消费品类。元宝8月曾接入京东,但9月底下线外链,电商功能收缩至微信生态内循环。夸克则表现佛系,暂不考虑购物场景,聚焦智能搜索与工具定位。中国市场的复杂性或催生本土化AI电商解决方案,竞争刚刚开始。
原文链接
2025年10月16日,鸿海科技在台股市场一度大涨8%,年内涨幅达21%。董事长刘扬伟透露,已与ChatGPT制造商OpenAI会面,并计划于本月与芯片巨头英伟达展开会谈。这一系列动态引发市场关注,显示鸿海科技在人工智能与芯片领域的积极布局。
原文链接
10月16日,智元机器人正式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精灵G2。该机器人配备高性能关节执行器、多种传感器及AI计算平台,具备全场景避障与高精度力控能力,并支持多人实时智能交互和个性化内容讲解。依托智元自研的GO-1与GE-1大模型,其复杂任务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借助英伟达Jetson Thor T5000平台,本地算力达2070 TFLOPS,数据延迟低于10毫秒,实现高效实时响应。由均普智能制造的精灵G2今日下午将在宁波举行下线仪式。(记者 李佳怡)
原文链接
2025年10月,中国厂商在开源大模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榜单前五名全部由中国模型包揽,包括阿里的Qwen系列和DeepSeek等。这些模型在文本、前端开发、视觉及视频等多个领域表现突出,部分已超越顶级闭源模型如GPT-5和Claude。HuggingFace趋势榜显示,国产模型如GLM-4.6和Ling-1T备受关注,Qwen3更是成为下载量最高的百亿级参数模型之一。这一现象引发热议,网友认为中国力量正重新定义全球创新格局。同时,Meta的Llama系列因Llama 4翻车事件备受质疑,尽管有传闻称Llama 5或将无果而终,但具体进展仍待观察。
原文链接
自2025年9月起,美国科技巨头如OpenAI、甲骨文、英伟达和AMD等展开大规模合作,围绕AI算力形成“合纵连横”态势。OpenAI与甲骨文、英伟达构建“AI铁三角”,并与AMD达成深度绑定协议,后者提供6吉瓦GPU算力并授予近10%股权。英特尔也获政府持股并与英伟达合作,整体格局由特朗普政府放松管制推动。硅谷抱团因算力稀缺,其AI算力支出占比预计到2025年达25%,但中国尚未出现类似现象,主因高性能硬件不足及市场环境限制。中美对比显示,中国需优化营商环境与技术基础以追赶硅谷发展步伐。
原文链接
日本总务省计划构建基于嗅觉、触觉、味觉等五感的脑活动数据库,目标是在2035年左右实现具备接近人类五感能力的AI。从2026年起,该项目将支持情报通信研究机构和大阪大学的研究,利用外骨骼机器人手套、VR头显等设备,在真实场景中测量脑活动数据。数据库将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向民间开放。该计划被列为日本情报通信审议会2030年代的重点课题,旨在深化对脑功能的理解,开发可读取人类情感的新一代AI及脑信息接口技术。
原文链接
10月13日,OpenAI CEO奥尔特曼在上周三的OpenAI DevDay大会上表示,当前可能被AI取代的工作或许并不算‘真正的工作’。他引用半个世纪前农民的视角称,现代工作更像是‘打发时间的游戏’,而非如农业般提供生存必需品的劳动。他认为,虽然短期内AI可能威胁十亿知识型岗位,但未来会催生新工种,就像过去农民难以想象互联网经济一样。奥尔特曼强调,工作形态会不断演变,人们无需过度担忧AI带来的冲击,并相信人类动力将推动社会找到新的价值与方向。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24小时热文
更多

-
2025-10-19 21:54:09
-
2025-10-19 20:52:57
-
2025-10-19 19: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