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10月9日,华泰证券指出,Sora2及其配套社交应用的发布标志着AI视频生成与社交互动进入融合阶段,或成为AI视频生成领域的“ChatGPT时刻”。随着多模态AI大模型能力提升,视频、社交、游戏、广告、电商等产业有望迎来效率提升和商业模式变革。建议关注AI应用侧进展及相关产业链公司,包括AI视频/影视内容及工具厂商、AI广告营销、AI电商以及AI游戏相关企业。
原文链接
2025年10月2日,港股芯片股行情因AI产业链增量利好再度引发市场关注。随着AI技术快速发展,相关需求持续增长,为芯片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市场分析指出,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成为主要催化因素,推动板块整体上扬。多家芯片企业表现亮眼,投资者信心显著增强。此轮行情显示出AI产业链对半导体行业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反映市场对高科技领域的高度关注。未来,随着AI应用进一步扩展,芯片行业有望继续受益。
原文链接
9月30日,工信部部长李乐成在2025年G20数字经济部长会议上表示,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实体经济转型。他强调,中方支持G20成员在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技术应用及数字能力建设等领域深化合作,打造开放协同的数字创新生态。同时,中方愿加强政策对接,推动5G网络、算力设施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并支持G20在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规则制定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全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
中信建投研报显示,阿里巴巴在云栖大会上宣布推进三年3800亿元AI基础设施计划,并将持续加大投入,预计到2032年阿里云数据中心能耗将较2022年提升10倍。同时,英伟达与OpenAI达成战略合作,OpenAI将部署至少10GW英伟达系统,英伟达则最高投资1000亿美元。尽管近期算力板块呈现震荡,但全球范围内的算力投资仍在加速。中信建投认为算力资本开支具有持续性,调整是布局机会,并建议关注OCS、CPO、CPC及空芯光纤等新技术商业化进展。
原文链接
“一页纸”读懂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研发向量产落地的关键拐点,2025—2026年被视为规模化验证与商业化加速的窗口期。当前行业呈现“硬件降本”与“软件增智”双轮驱动的态势,B端工业场景尤其是汽车制造领域率先发力。例如,优必选Walker S1、小鹏Iron等已进入比亚迪等车企工厂...
原文链接
9月18日,AI产业链掘金潮蔓延至OCS领域,概念股集体爆发。德科立20CM涨停,光库科技、凌云光等多股大涨。日前,第二十六届光博会在深圳举办,OCS作为下一代交换技术被重点展示,多家厂商推出相关方案。OCS通过重构光信号路径,具备高带宽、低延迟与低能耗优势。谷歌早在2023年已在其数据中心引入OCS,显著提升网络性能并降低成本。但OCS仍面临技术方案未收敛、成本高及标准化滞后等问题。目前主流技术包括MEMS、数字液晶DLC和直接光束偏转DBS方案。机构指出,OCS在智算中心应用尚处早期,需应对高初期投资和竞争压力,未来可能有新巨头入局改变格局。
原文链接
9月12日,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研发与测试创新基地在天津启动建设。该基地计划投资近20亿元,将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领域的36个先进实验室,涉及千余项研发测试项目,并延伸至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部分实验室已投入运行。这一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迈向全新阶段,助力行业技术升级与未来发展。
原文链接
9月11日,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在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上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500亿元研发资金和5000亿元采购资金,推动产业链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公司计划在全球多地设立营销和研发机构,强化海外工厂布局,并完善生态体系。此外,京东方将把营收的0.5%用于AI研发,赋能制造、产品和运营,并已组建机器人团队,聚焦工厂场景的机器人制造与研发,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原文链接
9月9日,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杭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强链补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方案提出,聚焦技术攻关、产品供给、场景拓展等任务,以人形机器人为创新引领,构建‘三五成群’产品矩阵,至2027年底打造3个以上量产人形机器人、5个以上仿生机器人,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智能装备产品。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企业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产业链工业总产值超300亿元,推动产业生态建设与创新发展。
原文链接
9月9日,工信部部长李乐成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已具备人形机器人从关键芯片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同时,我国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十四五”以来支持46个城市开展技术改造试点,建成230多家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超50%。钢铁、水泥等能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电解铝年产量超1000万吨。去年,18家传统制造企业入选世界品牌500强,国货品牌加速崛起。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