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6月9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五部门发布《北京市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推动电子产品与AI、物联网融合,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满足个性化需求。重点支持推出便携式可穿戴设备潮品及人工智能个人计算机新品。同时,发展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智能终端产品体系,构建互联设备生态,并加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在家庭娱乐、互动游戏等领域的应用落地,提升用户体验。
原文链接
标题:AI助力视障人士“重获光明”,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22亿人存在视力障碍,其中10亿人的视力问题本可预防或解决。视力障碍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为改善这一现状,上海交通大学顾磊磊团队开发了一款AI驱动的可穿戴助盲系统。该系统融合柔性电子...
原文链接
4月14日,《自然-机器智能》发表论文,介绍一款为盲人及部分视力障碍人士设计的可穿戴AI导航系统。该系统以AI算法为核心,通过摄像头获取图像信息并识别障碍物,结合骨传导耳机与人造皮肤提供听觉与触觉导航提示。系统重量约200克,包含RGB-D摄像头、电子皮肤和树莓派,响应时间仅200-300毫秒。团队还加入红外探测器提升光线不足环境下的性能,并研发智能鞋垫与VR训练平台辅助训练。目前系统已小规模测试,未来目标是将摄像头集成至隐形眼镜,实现个性化定制,进一步贴近用户需求。
原文链接
标题:对话UCL青年教授赵湖斌:可穿戴式DOT如何重塑脑机接口
我们该如何实时监控大脑健康?侵入式脑机接口如Neuralink虽精准,但开颅手术风险高;非侵入式设备虽无创,但易受干扰且不适合健康检测;MRI虽安全无辐射,但设备昂贵且不便移动。若要设计便携、高效、安全的设备,还需另辟蹊径。
伦敦大...
原文链接
《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发布,计划在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耳机、AR/VR设备等细分领域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标杆产品。这些产品将专注于特定场景及“一带一路”市场需求,提供高性价比的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重点关注空间感知、实时翻译、健康监测等C端应用场景,以及工业巡检、远程医疗、应急救援等B端应用场景,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发展的集聚地。
原文链接
CES 2025上,AI眼镜成为焦点,众多厂商参与“百镜大赛”。端侧算力成为可穿戴设备商业化的关键挑战。高通推出的骁龙X平台搭载45TOPS NPU,提升AI应用效率。国内瑞芯微、晶晨股份、中科蓝讯、恒玄科技等公司纷纷研发具备端侧AI能力的芯片,如瑞芯微RK3588、RK3576芯片,晶晨股份的集成AI功能芯片。这些芯片支持本地AI任务,如实时翻译、会议记录等。业内认为,通过混合AI架构,云端与边缘终端协同工作,可实现更强大的AI应用。然而,端侧AI的部署增加制造成本,需权衡市场需求。电池续航能力仍是挑战,高密度锂电池和智能功耗管理技术是主流解决方案。
原文链接
华金证券指出,眼镜将成为端侧AI的最佳载体。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需求的增长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兴起,AI音频眼镜正逐步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当前,在AR眼镜用户群体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智能音频眼镜通过替代传统耳机功能,以眼镜作为载体(包括矫正视力和装饰用途),结合AI技术提升用户体验,有望开创音频设备的新领域。
原文链接
【9月4日】PICO于9月2日发布新一代混合现实一体机PICO 4 Ultra系列,引发市场对消费电子行业的广泛关注。此番动作预示着大型消费电子公司密集发布可穿戴设备,使该领域成为焦点。据分析人士指出,消费电子行业正处于短期回暖、AI技术驱动创新周期及新品频发的三重转折点。AI技术将加速探索新型硬件形态,如AR、VR、智能手表等,有望开辟更多应用场景,推动消费电子产品创新进程。此次PICO新品发布,无疑为消费电子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期待。
原文链接
Meta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拆分负责元宇宙和虚拟现实的Reality Labs,分为“元宇宙”和“可穿戴设备”部门。元宇宙部门聚焦Quest VR,而可穿戴设备部门着重于智能眼镜,尤其是与Ray-Ban合作的产品表现出色,销量超出预期。智能眼镜的成功得益于AI功能的加入,如语音指令和物体识别等。Meta希望通过AI驱动的硬件创新,如Ray-Ban Meta智能眼镜,扭转Reality Labs的亏损局面,并加速元宇宙硬件的发展。Meta AI部门整合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战略。
原文链接
AI初创公司Iyo即将推出AI耳机Iyo One,集成了定制单元和语音助手,支持消息、电话等功能。然而,将AI带入蓝牙耳机市场面临挑战,如端侧算力有限,导致性能需求难以满足,需依赖云端。这可能导致延迟和识别率下降,影响用户体验。尽管Iyo选择在成熟产品上加入AI以降低风险,但仍需面对巨头竞争和精确满足细分市场需求的压力。AI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机遇,但如何在现有限制下实现突破,提升用户感受,对Iyo和其他新兴品牌都是考验。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