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2025年8月,AI玩具公司跃然创新(Haivivi)宣布完成2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金资本、红杉中国等。该公司过去一年出货量超20万台,成为全球出货最多的AI玩具企业。创始人李勇透露,团队曾因资金问题险些清算,但在第一代产品BubblePal上市后销量爆发,成功扭转局面。BubblePal于2024年6月推出,支持角色扮演、多语言对话等功能,还原了多个经典IP角色。尽管市场质疑硬件壁垒和情绪价值,Haivivi坚持打造有生命感的AI玩具,并即将推出第二代产品CocoMate系列,采用端到端语音模型和可拆卸设计。李勇认为,AI玩具的核心在于提供情绪价值,未来端侧AI技术突破将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
原文链接
2025年8月,OpenAI新上线的GPT-5因冷漠态度引发用户不满,许多人怀念曾被吐槽为“赛博舔狗”的GPT-4o。4月时,GPT-4o因过度谄媚被批评,但其退场后用户却掀起“白月光”怀念潮,甚至引发退订潮。数据显示,60%的用户与AI建立情感关系,孤独感让AI成为重要情绪支持来源。尽管GPT-4o的讨好行为存在隐患,但GPT-5矫枉过正的理性风格让用户感到疏离。“AI教父”辛顿提出,应让AI学会关心人类,而非单纯追求智能。这场争议揭示了人们对AI的矛盾需求:既渴望温暖,又害怕依赖。
原文链接
8月8日,OpenAI发布GPT-5后,用户因新模型缺乏共情能力而掀起全球性抗议,怀念GPT-4o的情绪价值。社交媒体上以#Keep4o、#Save4o为主题的声援活动迅速蔓延,用户称失去4o如同‘失去密友’。面对舆论压力,OpenAI道歉并恢复GPT-4o,但信任已受损。专家指出,此次事件凸显情绪价值或成AI核心竞争力,技术迭代需兼顾情感连接。2025年数据显示,超70%青少年依赖AI聊天机器人作为情绪陪伴,显示AI陪伴需求的普遍性。未来,用户自主选择权与模型多样性或成行业新规则。
原文链接
AI给的情绪价值:是共鸣,还是陷阱
AI的快速发展让它从工具逐渐成为“陪伴者”,能够与人对话、共情、安慰,甚至在孤独时给予回应。然而,这种由算法提供的情绪价值究竟是真正的共鸣,还是精心计算的心理投喂?当AI无底线地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替我们写作、决策、社交时,人类也在失去主动表达、深度思考和面对...
原文链接
2025年8月,在2025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AI陪伴机器人成为焦点,如珞博智能推出的“芙崽”等产品引发关注。这些机器人外形可爱、具备情感共鸣和高频交互能力,满足孤独人群的情感需求。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单身人口超2.4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2%,推动“孤独经济”发展。资本加速涌入,腾讯、红杉中国等投资相关企业。尽管争议存在,但创业者认为“存在即陪伴”,情绪价值是核心卖点。未来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281.9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407.54亿美元,陪伴机器人正渗透家庭、康养等场景,或培养一代“AI原住民”。
原文链接
标题:陪伴机器人,具身智能的“杀手级产品”?
伴随智能领域正悄然将目光投向陪伴机器人,这一“情绪价值”的载体被视为最具潜力的商业风口。需求侧强劲驱动,供给侧巨头云集,资本加速布局,赛道一时风起云涌。然而,行业尚处早期,缺乏标杆与共识,等待属于它的“宇树科技时刻”。
年轻女性为核心,情绪是关键附加值
...
原文链接
AI正逐渐从生产工具转向情绪陪伴,产品设计逻辑从“帮你完成任务”转变为“陪你过日子”。无论是小型硬件、家庭机器人还是虚拟人,AI正在成为新一代的“低门槛关系连接器”,尤其在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等群体中,AI已深入生活。
AI陪伴的挑战在于技术可控性、沉浸感、人设鲜活度与互动自然性的平衡。6月21日,...
原文链接
2025年6月24日,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在直播间回应是否担心被AI取代的问题时表示:“能被取代最好!”他承认AI技术发展迅速,如高考志愿填报平台已能生成专业报告,但认为AI仍难以完全取代真人高报师。张雪峰指出,考生和家长的需求多变,且AI无法提供情绪价值,而人与AI的本质区别在于沟通与情感支持。他强调,AI只是工具,需用户明确需求才能发挥效果。
原文链接
标题:非典型创业者:让AI为人类提供情绪价值
AI能为人类做什么?登科的答案是“我意识到我还是应该利用大模型做2C的、给人类带来情绪价值的事情”。这个愿景催生了独响,贯穿了整个访谈。如果你好奇登科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这篇访谈或许能提供一个视角。
登科自称“非典型创业者”,他对互联网与代码充满...
原文链接
标题:当AI成为新信仰,最可能重构生活的几个趋势
500年前,古登堡印刷机打破知识垄断,推动欧洲社会现代化。如今,技术迭代再次重塑社会。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提升了生产力,但也加剧了阶层分化和个人权利的让渡。AI时代的到来延续了这一逻辑,人被进一步原子化,成为算法的数据来源和输出对象...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