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逐渐从生产工具转向情绪陪伴,产品设计逻辑从“帮你完成任务”转变为“陪你过日子”。无论是小型硬件、家庭机器人还是虚拟人,AI正在成为新一代的“低门槛关系连接器”,尤其在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等群体中,AI已深入生活。
AI陪伴的挑战在于技术可控性、沉浸感、人设鲜活度与互动自然性的平衡。6月21日,雷峰网组织了一场围绕“AI陪伴”的讨论,邀请了灵宇宙创始人顾嘉唯、可以科技创始人杨健勃及Soul的AI技术负责人尹顺顺,探讨是否能孕育出下一个“泡泡玛特”式的大众情绪产品。
AI陪伴是伪命题吗?
尹顺顺指出,ChatGPT等人设太对齐的产品容易让用户腻烦,而Soul通过打造更像真人的虚拟人来增强用户粘性。杨健勃则强调“存在状态”,认为AI陪伴应融入生活场景,而非仅限于专注对话。顾嘉唯提到,随身设备如“灵宇宙AI小方机”可远离手机,满足青少年和儿童的需求,避免工具化。
谁最需要AI陪伴?
顾嘉唯认为下一代年轻人是最佳目标群体,他们对AI产品的接受度高且需求明确。杨健勃提出,情感价值与工具价值需平衡,建议以角色化定义产品。尹顺顺补充,Soul采用99%情感属性+1%工具属性的策略,针对不同人群需求设计虚拟伴侣。
价值不是单一的
杨健勃总结Loona的核心价值为娱乐、减轻焦虑和情感连接。顾嘉唯强调“长序列记忆”和方言功能可增强用户认同感。尹顺顺分享Soul通过主动问候和虚拟人日记功能提升用户情感体验。
要是泡泡玛特能说话,那会怎样?
杨健勃认为IP对AI硬件的价值取决于实现度,早期引入IP可能限制产品发展。尹顺顺则认为十年后IP或成关键竞争力。王捷提出,AI硬件形态尚不收敛,桌面机器人、随身挂件等均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泡泡玛特”。
软件PK硬件,谁更胜一筹?
硬件具有时空优势,但成本高且研发周期长。尹顺顺指出,硬件可通过多模态数据提供无缝交互体验,而软件则更适合移动场景。杨健勃认为家庭场景可能催生独立设备,但仍难撼动手机的核心地位。
AI陪伴,也要出海?
杨健勃和尹顺顺均认为出海并非必须,应根据公司基因和市场定位选择。Soul目前聚焦国内市场,打磨用户体验后再考虑海外扩展。
未来,AI陪伴赛道能否诞生下一个“泡泡玛特”,仍需时间验证。
.png)

-
2025-07-18 23:46:25
-
2025-07-18 22:47:06
-
2025-07-18 22: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