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具身智能:泡沫破灭的另一种表达叫技术收敛
正文:
时隔一年,我们与墨现科技创始人匡正探讨了当下火热的具身智能赛道。作为触觉传感器供应商,墨现虽不直接参与机器人整机开发,但下游技术路线的变化直接影响其研发方向,也让匡正能以中立视角审视这波热潮。
触觉传感器成刚需,技术逐渐收敛
今年,灵巧手开始标配触觉传感器。硅谷团队带来了新的训练方法和数据采集形式,推动灵巧手泛化能力提升。中美创业团队差异明显:国外偏研究型,关注算法;国内更注重硬件差异化,比如绳驱、丝杆、磁驱等方案百花齐放。
触觉对机器人是否是刚需?匡正指出,今年这一争论已基本平息,灵巧手若无触觉很难销售。纯视觉AI存在幻觉和corner case问题,而触觉+视觉方案显著提升了成功率。例如剥鸡胸肉,触觉传感器可让机器人达到人类70%的水平,而纯视觉方案则难以胜任。类似趋势在自动驾驶领域也出现过,特斯拉最终在纯视觉方案中加入了毫米波雷达。
成本降低推动触觉传感器普及
年初触觉传感器价格昂贵,但半年后大幅下降,原因是行业发现高精度并非关键。人手触觉本身并不精确,模型更关注是否有触觉数据,而非触点数量。因此,低成本数据成为主流选择。
泡沫破灭即技术收敛
匡正认为,具身智能的泡沫可能明年破裂,但这其实是好事。泡沫破灭意味着技术收敛,只有技术路线统一,商业化才能加速。例如,波士顿动力早期的四足机器人领先国内多年,但如今宇树、智元等公司已实现质的飞跃。AI大模型的发展拉平了中美在机器人硬件上的差距,行业整体向前迈进。
遥操技术目前仍是争议焦点。虽然特斯拉Optimus尚未量产,但其遥操+视觉路线引发讨论。遥操训练的数据通用性低,难以适应复杂场景,且硬件共识尚未形成,导致数据积累缓慢。降成本成为行业共识,目标是以最低成本替代人类完成简单任务。
未来应用场景:工业先行,家用尚早
人形机器人未必适合所有场景。工厂中,双足机器人效率低,双手+台架方案更实用。服务机器人方面,家用场景仍需时日,而酒店清洁等重复性场景更具落地潜力。军用领域想象空间最大,机器人可用于战场任务,技术门槛相对较低。
通用机器人仍需突破
要实现通用机器人,现有数据量远远不足。迁移模型等新方法正在探索中,试图通过人类动作映射到机器人,实现跨硬件通用性。然而,这仍处于理论阶段,需学术界进一步突破。
总结来看,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技术收敛、成本降低和数据积累。泡沫破灭并非终点,而是行业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png)

-
2025-09-24 01:27:44
-
2025-09-24 00:27:41
-
2025-09-23 22: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