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免责声明:Al优秘圈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请确保访问网址为(kx.umi6.com) 投诉及建议

标题:具身智能:泡沫破灭的另一种表达叫技术收敛

正文:
时隔一年,我们与墨现科技创始人匡正探讨了当下火热的具身智能赛道。作为触觉传感器供应商,墨现虽不直接参与机器人整机开发,但下游技术路线的变化直接影响其研发方向,也让匡正能以中立视角审视这波热潮。

触觉传感器成刚需,技术逐渐收敛
今年,灵巧手开始标配触觉传感器。硅谷团队带来了新的训练方法和数据采集形式,推动灵巧手泛化能力提升。中美创业团队差异明显:国外偏研究型,关注算法;国内更注重硬件差异化,比如绳驱、丝杆、磁驱等方案百花齐放。

触觉对机器人是否是刚需?匡正指出,今年这一争论已基本平息,灵巧手若无触觉很难销售。纯视觉AI存在幻觉和corner case问题,而触觉+视觉方案显著提升了成功率。例如剥鸡胸肉,触觉传感器可让机器人达到人类70%的水平,而纯视觉方案则难以胜任。类似趋势在自动驾驶领域也出现过,特斯拉最终在纯视觉方案中加入了毫米波雷达。

成本降低推动触觉传感器普及
年初触觉传感器价格昂贵,但半年后大幅下降,原因是行业发现高精度并非关键。人手触觉本身并不精确,模型更关注是否有触觉数据,而非触点数量。因此,低成本数据成为主流选择。

泡沫破灭即技术收敛
匡正认为,具身智能的泡沫可能明年破裂,但这其实是好事。泡沫破灭意味着技术收敛,只有技术路线统一,商业化才能加速。例如,波士顿动力早期的四足机器人领先国内多年,但如今宇树、智元等公司已实现质的飞跃。AI大模型的发展拉平了中美在机器人硬件上的差距,行业整体向前迈进。

遥操技术目前仍是争议焦点。虽然特斯拉Optimus尚未量产,但其遥操+视觉路线引发讨论。遥操训练的数据通用性低,难以适应复杂场景,且硬件共识尚未形成,导致数据积累缓慢。降成本成为行业共识,目标是以最低成本替代人类完成简单任务。

未来应用场景:工业先行,家用尚早
人形机器人未必适合所有场景。工厂中,双足机器人效率低,双手+台架方案更实用。服务机器人方面,家用场景仍需时日,而酒店清洁等重复性场景更具落地潜力。军用领域想象空间最大,机器人可用于战场任务,技术门槛相对较低。

通用机器人仍需突破
要实现通用机器人,现有数据量远远不足。迁移模型等新方法正在探索中,试图通过人类动作映射到机器人,实现跨硬件通用性。然而,这仍处于理论阶段,需学术界进一步突破。

总结来看,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技术收敛、成本降低和数据积累。泡沫破灭并非终点,而是行业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kx.umi6.com/article/25719.html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至
打开微信扫一扫
内容投诉
生成图片
相关推荐
换一换
上海:发布AI大模型、具身智能、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重点应用场景 推动重大应用场景优先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
2025-07-01 14:25:31
商汤拟配售25亿港元 用于支持生成式AI、具身智能等业务
2025-07-24 13:07:01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哲学?
2025-08-08 14:13:02
指尖点单、钢臂递茶,全球首个“机器人便利店”来了
2025-08-08 10:08:32
徐新、王兴出手具身智能 星海图吸金超1亿美元 已就下轮融资进行接洽
2025-07-10 08:15:51
机器人“梅西”的养成:干活之前,得先学踢足球
2025-07-15 15:48:20
吉利携阶跃星辰联合参展WAIC 2025 引领汽车向具身智能加速进化
2025-07-26 19:48:43
中信证券:“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印发 具身智能受益
2025-08-27 09:05:39
具身智能最先跑出的“杀手级产品”,或许是陪伴机器人
2025-07-24 21:13:26
AI风口吸金持续 但投资人开始算账了
2025-08-04 21:04:34
具身智能这一仗,大厂时刻在场
2025-09-01 11:15:12
一场会议聊透具身智能:模型、数据、场景,我们梳理出了关键洞察
2025-09-05 10:21:32
宇树王兴兴,A股上市辅导公告了
2025-07-19 14:52:30
24小时热文
更多
扫一扫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