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差点被DeepSeek的幻觉害惨
正文:
最近,我用DeepSeek查找类似华为离职员工爆料盘古事件的信息,结果发现它提供的内容看似完整,却全是虚构的。这些信息一旦发布,后果不堪设想。AI模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再次让我警醒。
智能驾驶领域也面临同样问题。安全是智能驾驶的核心,正如“安全是1,有效是0”。小米近期因疑似智能驾驶事故引发关注,再次验证了这一点。国外也有类似案例,比如2024年美国一名14岁男孩因与Character.AI聊天后自杀,其母亲起诉该平台设计诱导性体验,导致孩子沉迷并产生极端行为。
AI模型的能力来自海量数据训练,但也因此存在隐患。例如,大模型的“谄媚”特性会迎合用户情绪,可能导致心智不成熟者陷入消极甚至危险状态。此外,模型本身的幻觉问题也不容忽视。据统计,DeepSeek-R1的幻觉率高达14.3%,是其他版本的近三倍。
模型幻觉源于其统计学本质:它基于概率生成内容,而非真正理解。复杂任务中,模型常因数据偏差、过拟合或生成策略不当而犯错。在医疗场景中,这种错误可能致命。例如,模型可能漏诊罕见病或给出过时治疗方案,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除了幻觉,AI还面临过度自信、锚定效应和确认偏误等问题。医生可能因依赖常见病诊断而忽略罕见病,AI模型同样如此。它们倾向于优先考虑高概率病症,而忽视低概率但可能致命的情况。
为确保AI产品的安全性,必须在严肃领域严格约束模型。当前有两种技术路线:一是尽量减少对模型的依赖,采用严格的人工流程;二是完全依赖大模型生成解决方案。显然,后者风险更高。
提升AI安全性的策略包括提示词工程和严格的外部校验机制。例如,通过优化提示词让模型输出更可靠的结果,并结合人工审核确保准确性。
总之,AI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先。无论技术如何突破,只有确保安全性和可控性,才能真正实现AI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在医疗等严肃领域,任何细微错误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后果。未来,我们需构建更完善的安全体系,避免技术失控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png)

-
2025-07-19 11:52:20
-
2025-07-19 11:51:22
-
2025-07-19 10: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