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场马拉松扒光了中国机器人的底裤?
前几个月还在春晚转手帕,现在人形机器人都已经上道跑马拉松了,这个周末真是魔幻。
想象中这应该很炫酷,校运会上演赛博坦大战;实际看直播却发现很抽象:有的跑一半脑袋飞了,有的一开始就瘫倒,有的看似人形,一上赛道就想躺平。
甚至有个带翅膀的,一启动就被甩飞,显然不似人形,干的也不是正经事。
抛开这些搞笑瞬间,专注比赛的选手有不少。北京的天工Ultra利用一米八长腿优势;松延动力的小顽童N2腿短只能全力冲刺;上海的行者二号,十年前就创下机器人行走世界纪录,底蕴深厚。
最终天工Ultra夺冠,黑皮肤选手实力不容小觑。不过,围观群众觉得有趣,网上却有人质疑,有滤镜破碎的,有彻底祛魅的,还有直呼被骗的。
有视频显示,机器人居然需要遥控,这还能叫机器人吗?一些网友和境外媒体嘲讽,这样的水平还号称领先,全是CG骗人,简直是打脸现场。
但从表现看,这确实与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有差距。但因此对机器人失望就下结论太早了。
首先,参赛门槛不高,很多队伍只是来混眼熟的,甚至是一些个人爱好者。拿这些翻车案例否定整个产业,属于以偏概全。
比如宇树这种龙头企业没来,他们正忙于机器人格斗。而翻车的宇树机器人,其实是参赛团队用了自家算法而非宇树算法。最终夺冠的天工,正是主办方自家产品。
此外,不少网友认为用遥控器就不算机器人,但人形机器人比玩具车难多了。人形机器人有太多自由度,仅下肢就有14个自由度要协调,加上手臂和躯干更复杂。要控制这些部件,传统方法不行,得用复杂动力学建模和算法。
即便能控制关节,平衡也是难题。汽车有四个轮子稳当,机器人只有两条腿且重心高,能站稳已不易。要让它跑步,还得单脚支撑与腾空交替,全程保持平衡,涉及质心轨迹预测、零力矩点动态调整等。
一句话,人形机器人控制是工业和算法的顶级挑战,能跑完21公里已属不易。
相比失败案例,天工Ultra、小顽童N2、行者二号等成功完成比赛的选手展示了中国在电机功率密度、运动控制算法、动平衡上的进步。
跑完21公里意味着机器人需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这对续航、部件、算法都是巨大考验。
专家指出,这不是简单的体育竞技,而是对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行者二号团队参赛是为了验证技术,如能否不换电池跑完全程,这对机器人领域意义重大。
回顾历史,技术革命初期总伴随不完美甚至可笑的尝试。如1894年的汽车比赛,场面相当混乱。再如早期飞行器比赛,各种事故频发。
如果只看这些早期尝试就否定技术,无疑是荒谬的。
心态变化有点不理性,我们不妨多点乐观,少点极端情绪。批评必要,但过度悲观就反应过度了。
笑归笑,喷归喷,我们也应看到工程师们的努力。比起盲目乐观或唱衰,不如给技术点时间,也许下次比赛,它们能跑得更稳更快。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机器人从抽象到实用还需时日。
.png)

-
2025-07-20 17:06:49
-
2025-07-20 16:05:44
-
2025-07-20 16: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