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2023年6月28日,AI视频公司Runway的CEO Cristóbal Valenzuela在接受The Verge采访时表示,该公司正在开发一款面向消费者的交互式AI工具,可生成视频游戏,标志着其正式进军游戏行业。Valenzuela指出,游戏行业与好莱坞类似,最初对AI持抵触态度,但如今AI已渗透至制作流程。Runway已与多家大型电影公司及财富100强企业合作,并否认了Meta将收购公司的传闻,表示保持独立更有利于技术发展。
原文链接
2024年10月前后,AI女友游戏悄然流行,乙游厂商自然选择(深圳)智能有限公司推出3D AI伴侣“EVE”,估值已过亿元。此前,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的Anuttacon公司也推出AI语音交互游戏《群星低语》,主打沉浸式体验。AI女友游戏虽玩法多样,包括角色扮演、定制服务等,但多依赖充值获取积分,价格从9.9元到799元不等,玩家常因新鲜感流失而放弃。小游戏厂商靠低成本快速上线,但同质化严重;大厂如腾讯、网易则注重长期盈利,通过道具收费和周边产品吸引玩家。AI技术虽提升了开发效率,但真实交互体验仍待优化,行业整体离爆发期尚需时日。
原文链接
【GDC 2025】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期间,游戏风投基金Griffin Gaming Partners联合创始人Peter Levin指出,人工智能将是游戏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Levin强调,当前正是开发者和发行商将AI技术融入产品规划的关键时期。此观点凸显了AI在游戏领域的应用价值及紧迫性。
原文链接
索尼互娱联席CEO Hermen Hulst在接受BBC采访时指出,人工智能可能“彻底变革”游戏领域,但人类的参与仍不可或缺。Hulst强调,游戏行业需要AI推动的创新体验,同时也需要精心打磨的手工内容,关键在于保持人性化的设计。索尼在此次采访中并未回应关于新掌机研发的传闻。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IST的调查,近三分之二的游戏开发工作室已引入AI技术,主要用于快速原型制作、概念设计、素材创建及游戏世界的构建,其中71%的工作室认为AI显著提升了开发效率和运营表现。然而,游戏平均开发周期却从2022年的218天延长至2023年的304天。此外,剩余38%的工作室对AI持观望态度,43%表示有兴趣尝试但缺乏时间,另有24%认为自身缺乏技术能力。此调查由Unity游戏引擎开发商委托进行,进一步展示了AI在游戏开发中的现状与挑战。
(本文包含时效性信息:2023年12月4日)
原文链接
知名视频游戏配音演员詹妮弗・黑尔近日就人工智能及电子游戏行业罢工问题发表观点。她指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其使用可能会对个人权益产生威胁。若AI使用源于个人的身体或声音信息,应得到相应的报酬。黑尔强调,当前行业正利用技术手段,损害配音演员养家糊口的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全美配音演员协会向美国国会...
原文链接
美国演员工会(SAG-AFTRA)自7月26日起针对游戏行业发起罢工,逾16万成员参与,旨在保护演员的数字复制品和生成式AI应用。罢工焦点在于AI技术对演员生计的威胁,工会要求严格保护演员形象与声音,以防未经授权使用。游戏行业谈判委员会代表30家大型与小型公司,最初提议仅保护配音演员,后虽扩大至动作捕捉演员,但条件引发工会不满,认为此举可能排除多数动作捕捉演员,增加AI取代风险。
罢工期间,部分特定条件下的项目不受影响,如预算较低的独立游戏及2023年8月前已启动制作的游戏。工会呼吁成员避免参与这些项目。此次罢工是SAG-AFTRA自2016年以来第二次针对游戏行业发起的行动,旨在为演员争取权益,同时探讨AI技术发展对演艺行业的影响,预计对游戏行业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原文链接
国泰君安6月27日研报指出,当前游戏行业估值低位,受益于暑期及下半年产品密集发布,基本面稳健的公司有望率先反弹。重点关注拥有丰富优质内容和技术创新先发优势的企业,预计它们的业绩将逐步回暖,投资者可适时关注游戏板块投资机会。
原文链接
【#最新报告#】伽马数据近日发布的《中国游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揭示,超过99%的游戏公司已引进AI技术和工具,六成头部企业如腾讯、网易、三七互娱、世纪华通等已实现AI生产管线和智能应用,如虚拟内容创作及智能营销。AI显著提高项目效率,约8成受访者感受提升超20%,显示人工智能在游戏行业的生产力提升具有时效性和革新性影响。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