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10月22日,百川发布循证增强医疗大模型Baichuan-M2 Plus,并同步升级配套应用百小应,开放API接口。据百川介绍,M2 Plus在多场景评测中表现出色,其医疗幻觉率较通用大模型显著降低,约为DeepSeek的三分之一,且优于OpenEvidence。这一发布进一步推动了医疗AI技术的发展,为行业提供了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原文链接
10月22日,百川发布循证增强医疗大模型Baichuan-M2 Plus,号称“医生版ChatGPT”,并同步升级应用百小应及开放API。新模型首创六源循证推理范式,显著降低医疗幻觉率,较通用大模型低约3倍,性能优于美国产品OpenEvidence,可信度媲美资深临床医生。M2 Plus在多国医学考试中表现优异,如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USMLE)获97分,中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达568分,远超及格线。其循证检索与推理能力确保回答精准且可验证,适用于辅助诊疗、患者教育等场景。百川通过开源与开放API,推动AI医疗迈向可信可用阶段,助力真实临床场景落地。
原文链接
10月21日,领英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指出,硅谷对软件的过度依赖导致忽视了其他领域的机会,而人工智能(AI)可能在生物学等复杂、受监管领域掀起下一场革命。他认为AI工具虽无法独立设计药物,但可辅助科学家优化实验方向。与此同时,医疗保健领域的AI应用正蓬勃发展,方舟投资创始人凯茜·伍德称真正的AI革命正在医院和实验室发生。科技巨头如微软和英伟达已加速布局医疗AI,前者通过云解决方案实现医院自动化,后者与通用电气医疗合作推动医疗成像技术发展。这些动态表明,AI与基因测序、CRISPR等技术结合或将引发医疗行业的颠覆性变革。
原文链接
拍个照就能测秃头等级?蚂蚁AI医疗App体验报告
梦瑶 | 量子位
支付宝悄然进军AI医疗领域,推出了名为“蚂蚁AQ”的新应用。最近,我亲身体验了一番,发现这款App不仅有趣,还颇具实用性。
蚂蚁AQ通过AI技术实现了医疗场景的闭环服务,从问诊、诊断到挂号、买药,甚至医保查询,全都整合在支付宝生...
原文链接
2025年10月19日,百度健康在致敬医者盛典上发布AI管家,基于36万名医生标注与校验,构建全流程智能服务体系,用户可通过百度App使用。产品融合真人医生临床经验,采用“AI生成+医生校验”机制,确保健康建议准确且个性化。功能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包括AI预问诊、用药咨询、报告解读及皮肤病AI检测等,形成健康管理闭环。同时,系统整合健康科普资源,支持多维数据存储与个性化用药指导。目前,AI管家已建立36万医生协同网络,通过实时标注优化模型,实现人机协作,提升效率与专业性。
原文链接
2025年10月18日,百度健康推出首创的“AI+真人”双保障模式7×24小时AI管家服务。用户可通过百度APP搜索“百度健康AI管家”使用该服务,涵盖科普、问诊、就医到健康管理全链路功能。其核心亮点包括AI生成内容由真人医生二次核验,确保安全性和专业性;支持多轮对话与127种皮肤问题识别;整合30万+医生资源提供科室推荐、挂号预约等辅助就医服务;并支持一键上传医疗单据构建家庭健康档案。该产品标志着医疗AI从工具向智能健康伙伴的跃迁,旨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高效且可信的健康服务。
原文链接
10月16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北电数智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发中国首个药学大模型,旨在破解药学服务效率与精准度难题。该模型将依托北电数智的“星火·医疗底座”,结合清华长庚医院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升用药安全与服务质量。清华长庚医院作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覆盖多个关键疾病领域,具备强大的科研能力;北电数智则提供全栈AI技术支持,推动医疗数智化升级。双方还将探索药学可信空间建设及国产AI芯片适配,并制定行业标准,编写白皮书,为医疗AI创新提供范式。药学大模型将在清华长庚医院率先应用,助力医药工作者提高效率,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原文链接
10月16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与北电数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药学创新和睡眠医学研究。双方将依托北电数智“星火·医疗底座”,在药学大模型、睡眠大模型、药学可信空间及具身智能等领域联合攻关,并率先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落地应用。此次合作旨在打通技术迭代与临床验证闭环,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推动医疗普惠进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院士强调,合作将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AI+医疗”创新生态;北电数智董事长荆磊表示,将加速AI技术在医疗场景的成果转化。此次合作是对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的实践,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原文链接
10月15日,毕马威发布《第三届生物科创领航50企业报告》指出,AI已全面渗透药物研发各环节,包括靶点发现、合成路径优化及临床试验设计。在精准医疗领域,AI技术通过优化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将基因编辑准确率从传统方法的85%提升至98%以上,突破了基因治疗临床转化的关键障碍。这一进展表明,AI已超越辅助工具角色,成为推动生物医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为行业带来全新变革机遇。
原文链接
10月15日,据《卫报》报道,匹兹堡、哈佛、斯坦福等高校专家警告称,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或使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更加复杂。AI工具现广泛用于诊断辅助和医院管理,但其有效性和监管不足引发担忧。匹兹堡大学安格斯教授指出,一旦发生问题,责任归属难以界定;哈佛法学院科恩教授补充,患者难以获取AI运行信息或证明设计缺陷,导致诉讼难度增加。斯坦福法学院梅洛教授认为,法律解决过程耗时且成本高,可能阻碍AI创新。报告还强调,许多AI工具未经充分评估即投入使用,实际效果可能因环境和使用者不同而难以预测,呼吁加强评估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