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标题:亲手做了12个AI Agent,我并不看好2025年的智能体
正文:
很多人称“2025年是AI Agent元年”,但我花了一年时间开发了十几个Agent系统后,却对其前景持保留态度。这些系统覆盖了软件开发的多个环节,如代码生成、数据库迁移、CI/CD流水线等,确实能节省时间,但外界对AI...
原文链接
如何消除AI幻觉?我们做了个实验
“让AI帮忙推荐楼盘,它说得有理有据,连户型都帮我选好了,我都心动了,结果它推荐的楼盘根本不存在……”
这样无奈的时刻,许多AI用户都曾经历过。AI随叫随到、无所不知,既能秒生成有理有据的小论文,又能充当心理医生抚慰情绪。然而,大家对AI的信任有时也会悄悄动...
原文链接
12月7日,在北京市大兴区举办的2024T-EDGE创新大会上,暗物智能DMAI前美国CEO符海京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工智能实验室执行董事Mark Nitzberg展开了一场深入对话,探讨生成式AI的潜力、困境与未来。
Mark Nitzberg认为,尽管生成式AI在许多任务中展现出显著效率提升,...
原文链接
标题:判断AI生成内容的7个方法
我常思考:为何要关心内容是否由AI创作?关键在于确保信息可靠,避免误信假消息或传播错误信息。例如,疫情期间,虚假封锁传言导致人们恐慌购物,最终浪费了食物。
社交媒体加速了假消息和AI生成内容的传播,有时新闻缺乏客观性,甚至有人故意误导。AI生成的内容可能让人误以为是...
原文链接
【00后学者登顶Nature,揭示大模型可靠性之谜】
近日,一位00后中国学者的论文在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引发了广泛讨论。该研究揭示了一项惊人发现:尽管大型语言模型的规模和遵从指令的程度在不断增长,但其可靠性却在下降。具体而言,论文指出,相较于GPT-3,GPT-4在某些情境下的回答准确...
原文链接
摘要:
8月5日,OpenAI已研发出一款能精确识别ChatGPT生成文本的工具——"给文本添加水印",用于检测AI生成内容的源头。这一创新举措旨在应对人工智能工具的滥用,特别是学生利用生成式AI完成作业和撰写论文的现象,引发对学术内容真实性的担忧。OpenAI在一年前就准备好了这套系统,但公司内...
原文链接
蚂蚁集团CTO何征宇在6月蚂蚁技术日上表示,AI大模型当前仍处于人类“复读机”阶段,距离规模化应用还需攻克可靠性、经济性、易用性三大挑战。他引用Scaling law法则指出,大模型虽有规模优势,但其背后的原理尚未明确,技术成本高昂。何征宇强调数据孤岛问题限制了数据价值的释放,期待未来数据流动更像自来水网。他还提到AI不会替代人类,而是助力效率提升,如挖掘技术对建筑行业的作用。蚂蚁大模型已在生活管家等领域展开,但要实现亿级用户量,需解决幻觉等信任问题,并降低开发成本。AI规模化面临经济性难题,可能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同时强调易用性是关键,降低技术门槛至普通大众。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