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亲手做了12个AI Agent,我并不看好2025年的智能体
正文:
很多人称“2025年是AI Agent元年”,但我花了一年时间开发了十几个Agent系统后,却对其前景持保留态度。这些系统覆盖了软件开发的多个环节,如代码生成、数据库迁移、CI/CD流水线等,确实能节省时间,但外界对AI Agent的期待忽略了几个关键现实。
一、三个残酷现实
1. 错误累积问题:在多步骤任务中,即使每步成功率高达95%,20步后整体成功率仅剩36%。而生产环境要求可靠性达到99.9%以上。
2. 成本爆炸问题:长对话导致token消耗呈二次方增长,例如100轮对话可能花费50-100美元,难以规模化。
3. 工具设计难题:AI需要合适的接口和反馈机制,但现有工具往往未针对AI优化,复杂流程中容易出错。
二、成功的Agent有何共同点?
我开发的可行Agent都有清晰边界和人工干预机制。例如,UI生成Agent负责将自然语言转为React组件,但最终审查由人完成;数据库Agent生成SQL,但数据完整性依赖人工确认。总结来说,AI处理复杂问题,人工掌控关键决策,传统工程保障稳定性。
三、我的预测
1. 宣称“全自动Agent”的初创公司将因经济瓶颈陷入困境,复杂流程从数学上难以支撑高可靠性。
2. 在现有企业软件中硬塞AI Agent的公司,用户接受度会停滞,因为它们无法深入集成真实工作流。
3. 胜出者将是打造特定领域工具的团队,这些工具用AI解决难点,同时严格限制边界,成为“能力超强的助手”。
四、如何正确构建AI Agent?
1. 明确界限:定义Agent的能力范围,哪些部分需交给人或确定性系统。
2. 设计容错:考虑AI出错的情况,设置回滚机制。
3. 解决经济问题:优先采用无状态设计,降低交互成本。
4. 可靠性优先:用户更信赖稳定工具,而非偶尔惊艳但不可靠的系统。
5. 打好基础:AI负责理解意图和内容生成,执行与错误处理仍依赖传统工程。
AI Agent革命终将到来,但它不会像2025年宣传得那样光鲜,而是通过脚踏实地的方式取得成功。
.png)

-
2025-07-27 22:03:07
-
2025-07-27 21:04:14
-
2025-07-27 21: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