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落幕,“摔倒名场面”引发关注。这场马拉松对人形机器人来说是一场高难度“综合大考”,赛道包含多种复杂路况,考验机器人多项能力。
共有20支队伍参赛,多数采用遥操作形式,仅6支完赛。天工队(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小顽童队(松延动力N2)、行者二号队(卓益...
原文链接
标题:一场马拉松扒光了中国机器人的底裤?
前几个月还在春晚转手帕,现在人形机器人都已经上道跑马拉松了,这个周末真是魔幻。
想象中这应该很炫酷,校运会上演赛博坦大战;实际看直播却发现很抽象:有的跑一半脑袋飞了,有的一开始就瘫倒,有的看似人形,一上赛道就想躺平。
甚至有个带翅膀的,一启动就被甩飞,显然不...
原文链接
2025年4月19日清晨,北京亦庄的赛道上,20台人形机器人以“跌跌撞撞”的姿态开启了人类马拉松史上特别的一次起跑。这场名为“人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最终由“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接近人类业余跑者的中游水平。
比赛吸引了全网上亿的关注,引发各界热议:为何要让机器人跑马拉松?...
原文链接
4月21日消息,天工队CTO唐剑透露,人形机器人即将实现小批量量产,未来售价有望与入门级轿车相当。天工2.0机器人即将发售,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的加速。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办的世界首个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中,天工队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测试与质量部负责人包明瀚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可靠性是量产的关键,本次马拉松测试了机器人的整机可靠性。‘天工Ultra’身高1.8米、重55公斤,具备出色的平衡性和步态规划能力,通过运动控制算法优化,提升了复杂户外环境中的适应性,同时具备自主调速、路径规划及避障等功能。此次比赛还见证了松延动力N2小顽童队和上海行者二号机器人赛队的优异表现。
原文链接
2025年4月19日清晨,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南海子公园南门举行,7点30分发令枪响,1.8米高的天工Ultra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成为首个完成21.0975公里赛程的‘机械跑者’。此次比赛吸引了20支机器人队伍,它们在复杂地形中挑战续航、算法及硬件极限,大部分机器人需中途换电3-4次,且换电时间计入总成绩。尽管天工Ultra平均配速约7分37秒/公里,低于顶尖人类选手,但其完成标志着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户外应用的技术突破。比赛中,机器人展现了跌倒再起的坚韧,也暴露出续航焦虑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突围只是第一步,赢得用户心智才是关键。这场赛事不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推动了人机共处认知的边界拓展。
原文链接
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圆满完赛。赛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联合主办,多个队伍参赛并角逐多项荣誉。最终,天工队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得冠军,获最佳耐力奖;小顽童队位列第二,行者二号队荣获最佳人气奖、最佳形态创新奖及最佳步态奖。此外,旋风小子队、EAI队及半醒机器人队分列四至六名。完整参赛名单及相关图片可查阅IT之家报道。
原文链接
11月19日,《科创板日报》报道,针对未参加今日举行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一事,宇树科技作出回应,表示因专注于筹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活动,导致未能参赛。公司称比赛需充分准备,近期事务繁忙。此前,宇树科技推出的人形机器人G1自去年上市后已销往全球多地,并被多个独立团队采用。尽管宇树科技未直接参赛,但比赛中可见多台其机器人身影,这些设备由客户基于自身算法操控。由于不同团队或个人对机器人的开发及操作方式各异,机器人表现存在差异,宇树科技呼吁外界避免误解。
原文链接
今日,《科创板日报》报道,全球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中,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现身终点,时间为12点30分左右,由城市之间科技队操作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参赛的G1机器人并非宇树科技官方参赛,而是由第三方客户购得后参与赛事。这项活动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新尝试,展现了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记者 李明明)
原文链接
今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圆满结束。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32秒的成绩夺冠,N2机器人和行者二号分获亚军和季军。比赛中,宇树G1因摔倒未能完赛,但展现了良好的恢复能力。赛事采用综合计时规则,设有多项专项奖,包括完赛奖、最佳耐力奖等。‘EAI’赛队的X02机器人凭借肌腱仿生驱动技术,在未更换机器人的情况下前进15公里,获得最佳耐力奖。赛道复杂,包含多种路面,考验机器人步态与姿态调整能力,部分队伍为减震为机器人穿上特制鞋子。天工队发言人称,团队解决了稳定性、轻量化及算法优化等难题,使机器人平均配速超7千米/时。
原文链接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落幕,天工1.2max以2小时40分24秒的成绩夺冠。比赛不仅检验了机器人的实用性,还展现了它们在复杂地形中的适应能力。参赛机器人形态各异,有的选择‘竞走’,有的因续航问题需中途补电。天工1.2max凭借稳定性和优化算法脱颖而出,但也有不少机器人在比赛中摔倒或故障,体现了技术挑战。此次比赛不仅是对机器人性能的测试,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比赛于近期在北京举行,吸引了多支国内外队伍参与,各机器人展示了不同驱动方式和算法的特点。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