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时代的权力游戏:开发者、投资人和大厂的微妙平衡
“籍籍无名者的力量”这句话,在AI开发者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在过去700天里,AI开发者从一个小众群体跃升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他们不仅成为黑客松和社交平台上的明星,还在与大模型公司和科技大厂的合作中验证商业模式。
然而,近期“四木相对论”发现,开发者们的热情似乎在逐渐消退。越来越多的开发者降低了与投资人、孵化器和大厂的交流频率。一些开发者抱怨合作成本高且缺乏保密性。
到了9月,“大模型的秋天”来临。真正出手的投资人越来越少,大厂间的竞争加剧,资源方与开发者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一、批量造星
“小众群体登上主流舞台。”黑客松是开发者们快速成名的场所。从2023年夏天至今,国内举办的黑客松至少有数十场,组织者不乏知名机构。一些开发者因此迅速走红。例如,赵纯想的“胃之书”和“陌生人闹钟”等产品迅速获得了大量关注。
二、不好“拿捏”的大厂和投资人
尽管热闹,但开发者与投资人、科技大厂的合作并不总能落地。赵纯想的经历表明,即使有投资意向,合作也可能落空。一些开发者还遭遇了产品被大厂“借鉴”的问题。此外,多位开发者指出,他们与投资人沟通困难,甚至被“个人连带”等行规吓退。
三、无法匹配的预期
近一年来,真正获投的开发者并不多,因为市场上大多数基金不愿投资小额项目。一些开发者拒绝了资本,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尚未准备好成为创业者。大厂也发现,大多数个人开发者的产品效果不稳定,缺乏创意。
四、招募靠谱人才,只能撒钱?
尽管频繁遇挫,许多机构仍在尝试与开发者顺畅合作。但通过活动招募到理想开发者的概率越来越低。一些大厂转向招聘市场上稀缺的算法工程师,年薪高达百万甚至近千万。相比之下,一个包含2、3人团队的种子轮AI应用项目,一般只能拿到300万投资。
五、变化和选择
国内合作缓慢的同时,海外开发者持续刷屏。国内一些投资机构也开始探索更友好的投资模式。线性资本的Linear Bolt项目就是例子。一些初创公司通过“做产品增长——消耗大模型Token——成为头部客户”的策略,成功吸引大厂投资。然而,这需要团队具备多次创业的经验。
未来,市场上将出现更多适合AI开发者的投资机会。开发者们将面临选择:是否从兴趣导向的个体转变为真正的创业者。这或许是一道要快乐还是要“成功”的选择题。
.png)

-
2025-07-20 17:06:49
-
2025-07-20 16:05:44
-
2025-07-20 16: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