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2个AI凑在一起,竟然会搞“小团体”?
大家好!我是中国科学院的祝恒书。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热门话题——人工智能大模型。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下,我们每个人能做什么?未来又需要准备什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心目中的人工智能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探讨。
从单一到通用
我从一款游戏说起。《原神》里有一个角色叫阿贝多,他是一个人造人,由人类制造出来的“人”。这听起来很科幻,但却是人工智能研究者的终极梦想。
人工智能(AI)的目标是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并解决问题。然而,直接造出一个人造人很难,科学家选择了逐步突破。过去几十年,AI主要解决单一领域的问题,比如机械臂、自动驾驶等。但真正让人兴奋的是通用人工智能(AGI),它能解决跨领域的复杂问题。
回顾历史,有三件标志性事件推动了AI的发展:
1. 1997年,IBM的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
2. 2016年,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
3. 2022年,ChatGPT开启了大模型时代。
大模型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AGI的曙光。它可以写诗、画画、解释复杂概念,甚至理解年轻人的梗图。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文字生成视频,理解物理世界并创造虚拟场景。
AI科学家的“虚拟实验室”
去年,我们团队做了一个实验:用12个AI科学家组建了一个虚拟实验室。它们每天自主工作,读论文、讨论研究点、提建议,甚至还会形成“小团体”,选出领袖。这说明,AI不仅能模仿人类行为,还能展现社会化的特征。
大模型如何训练?
大模型的训练分为三个阶段:
1. 预训练:给AI大量数据,让它学习世界的知识;
2. 微调:通过范文引导,让它学会输出高质量内容;
3. 强化学习:通过反馈不断优化,提升表现。
这个过程与人类学习语言非常相似。有趣的是,国外大模型虽然以英文为主,但中文也不错;中国大模型也擅长英文。这表明,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法可能是相通的。
大模型对社会的影响
大模型是否会抢人类的饭碗?研究表明,未来80%的工作会受到AI影响,尤其是白领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蓝领更安全,而是因为工业革命时蓝领工作已经被机器替代过一次了。
新技术不仅会颠覆旧工作,也会创造新机会。例如,汽车取代马车后,司机、道路养护等新职业应运而生。因此,真正被淘汰的不是某个职业,而是拒绝改变的人。
创新的核心
创作不等于创新。大模型可以模仿梵高的风格画一幅动物园,但它无法创造新的物种。真正的创新是打破现有知识边界。在大模型时代,我们要专注于培养创新能力,避开事务性劳动。
两点建议
1. 知己知彼:积极使用大模型,了解它的能力边界,批判性地应用它;
2. 终身学习:跨界学习,坚持长期投入,打好基础。
最后,我想说,人工智能的未来不仅更强大,还会更温暖。它将成为医疗、教育、社会治理的重要助手。我的理想是“AI For A Better World”,谢谢大家!
.png)

-
2025-10-18 10:34:16
-
2025-10-18 10:33:18
-
2025-10-18 10: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