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机器人抢走工作,是否该交税?
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预测,100年后劳动生产率将大幅提高,人们每周只需工作15小时。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这一预言似乎逐渐成为可能。然而,机器人替代人力带来的就业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解决方案之一便是向机器人“征税”。
韩国仁荷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英顺指出,短期内人工智能可能导致行政、专业领域岗位减少,对就业市场造成冲击。她建议通过“机器人税”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支持,并强调这一税种需国际统一定义与合作。韩国是全球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2023年每万名员工中拥有1012台工业机器人,远高于全球平均的162台。
然而,机器人行业从业者认为征税为时尚早。有上市公司负责人表示,当前机器人产业仍需扶持,过早征税可能阻碍发展。但研究者认为,讨论“机器人税”的意义不仅在于税收本身,更在于推动技术革命的普惠与公平。
从税收角度看,机器人普及打破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平衡,使收益更多流向资本方。叶永青律师指出,若不对机器人征税,劳动者在分配中将被边缘化。尽管如此,征税也可能抑制机器人产业发展,因此需要在公平与效率间找到平衡。例如,可对超额利润征税,用于失业保险或职业培训。
具体如何征税仍有争议。征税对象可以是机器人生产者或使用者,形式包括超额利润税、交易税等。韩国曾通过减少自动化企业税收优惠间接增加机器人使用成本。此外,金英顺列举了11种方案,如对裁员企业征收“自动化税”或将机器人纳入增值税范围。
税法理论也面临挑战。现行税收体系以人类劳动者为核心,而机器人普及可能削弱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收入。尽管机器人不具备法律人格,但其带来的负外部性(如失业和不平等)可通过“庇古税”调节。不过,这种基于恐惧的立法逻辑也引发争议。
总之,“机器人税”虽具前瞻性,但如何设计合理机制仍是难题。
.png)

-
2025-09-30 19:32:42
-
2025-09-30 19:32:16
-
2025-09-30 19: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