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 Agent落地的教训与启发
正文:
过去一年,我全身心投入AI Agent的研发与落地,踩过无数坑,熬过无数夜。从炫酷的Demo到真正能在业务中稳定运行、创造价值的Agent,中间需要无数次产品、技术和成本的权衡。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几点总结,希望能为同样奋战在AI一线的你提供启发。
一、别把Agent当万能工具
我的第一个结论是:不要为所有事情都构建Agent。尽管Agent的概念强大,但它并非解决一切问题的银弹。
Agent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自主性和探索性,它适合处理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任务。如果一个任务的决策路径可以用流程图清晰描述,那传统工作流更高效且成本更低。强行使用Agent,只会得不偿失。
在启动Agent项目前,我总结了“灵魂四问”:
1. 任务足够复杂和模糊吗? 如果任务明确,用传统方法更合适。
2. 任务价值配得上成本吗? Agent的试错成本高昂,需评估产出是否值得。
3. 核心能力有硬伤吗? 在关键环节存在短板,可能导致成本激增。
4. 失败代价可控吗? 高风险场景(如金融交易)需谨慎使用Agent。
例如,AI生成短视频创意是一个绝佳的应用场景:任务复杂、价值高、大模型能力成熟且风险可控。
二、大道至简,给Agent做“断舍离”
一旦确定场景,我的第二个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简单。
Agent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一个模型,拿着一堆工具,在环境中循环干活。”其核心组件包括:
1. 环境:Agent感知和改变的世界(如代码库、数据库)。
2. 工具集:Agent可用的操作(如读文件、调用API)。
3. 系统提示:定义目标和约束的指令。
过度设计架构会让迭代变得缓慢,甚至引发雪崩效应。围绕这三要素进行优化,先让Agent跑起来,再逐步改进。例如,发现重复操作可增加缓存机制,发现延迟问题可改为并行调用。
三、像Agent一样思考
最后,我建议开发者像Agent一样思考。很多开发者站在上帝视角,容易忽视Agent的局限性——它的世界只有上下文窗口中的几千到几万个Token。
为了理解这种限制,我曾模拟文字冒险游戏,体验信息受限下的决策挑战。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Agent需要清晰的环境描述、结构化的动作选项和明确的目标。
此外,通过自然语言与Agent“对话”,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例如,询问顶级语言模型:“这段指令是否有模糊之处?”或“分析执行记录,告诉我为何做出那个决定?”
四、写在最后
AI Agent不是万能解药,而是一把“手术刀”,必须用在合适的场景才能发挥价值。构建Agent不追求复杂,而是把握住核心三要素,做到“大道至简”。优化也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更需要换位思考的人文关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骆齐,作者:骆齐)
.png)

-
2025-09-29 18:14:47
-
2025-09-29 18:13:48
-
2025-09-29 18: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