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从未解放“牛马”
正文:
最近在客户公司驻场时发现,经理层很少使用AI,也不懂如何使用,而执行层如文案、设计、剪辑等“牛马们”却用得最多。谷歌报告显示,90%的软件工程师已在工作中使用AI,OpenAI数据也表明,40%的工作对话与写作辅助相关。然而,AI虽渗透进执行层工作,但“牛马”们并未因此轻松,反而更忙碌。
微软研究指出,AI对翻译、销售等职业的覆盖率和成功率高达80%,但幸福感并未随之飙升。效率提升的红利并未流向执行者,而是通过更高的任务要求和更快的节奏,加固了他们的“牛马”命运。老板们将AI带来的效率提升视为多产出的机会,而非减轻负担的工具。
基层员工成了“人肉质检员+AI加速器”的合体。谷歌报告显示,仅20%的工程师完全信任AI生成的代码,46%的人只是“有点信任”。OpenAI数据也显示,AI在“询问”类任务中表现良好,但在复杂任务上常令人失望。员工不仅未省事,还需耗费更多精力审查AI产出,焦虑感从“干不完”转向“怕出错”。
技能分化与权力转移加剧了职场矛盾。高学历、高段位人士将AI当“顾问”,寻求策略与灵感;而基层员工则将其视为“代笔”,输入模糊指令,得到平庸结果。管理层因掌控战略仍手握权力,而执行层因可替代性强话语权下降,变得“更快但也更便宜”。
中国企业的管理层常成为“AI盲区”,热衷谈论AI却未真正使用。决策层与工具层的割裂比员工不会用AI更危险,可能导致企业AI投资失败或内部矛盾加剧。聪明的企业应建立真正的人机协作流程,让AI扮演灵感激发器和辅助角色,同时改变考核指标,关注员工幸福感与创造力。
对于个体而言,应从“代劳思维”转向“提问式协作”,将AI视为“顾问”而非“外包工”,培养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对于企业而言,需超越“增效降本”的短视思维,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平衡效率与人性。AI是放大我们选择的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是满足于成为高效齿轮,还是立志成为驾驭机器的工程师,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中。
.png)

-
2025-09-28 13:55:13
-
2025-09-28 13:54:28
-
2025-09-28 13: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