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颗小钢球背后的AI质检革命
你能想象吗?一颗直径不到4毫米的小钢球,竟然难倒了一家年产值几亿的轴承厂。北京凡钢科技创始人卢无为分享了一个案例:他们用AI帮山东一家轴承公司解决了钢球质检难题。这个故事不仅关乎技术,更展现了人与AI如何协作。
一、小钢球的大问题
钢球虽小,却是轴承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然而,钢球表面缺陷多为微米级,传统人工抽检效率极低:一位熟手每小时只能检查约300颗,而生产线一天可能产出数万颗。此外,不同检验员的标准不一致,抽检方式也无法将不良率降到更低。
二、AI解决方案三步走
卢无为团队通过实践总结出三个关键步骤:
-
让AI看得清
在传送带两侧安装高速工业相机,对钢球进行360°连拍,并设计可调灯箱解决油污和反光问题。清晰的照片是AI识别的基础。 -
让AI学得会
训练AI识别缺陷需要大量样本。团队开发了半自动标注工具,由机器初步圈出可疑区域,再由人工确认,大幅提升了效率。 -
让AI判得准
采用“现场秒判+夜间进修”模式,白天快速推理,晚上上传数据优化模型。这种闭环设计让AI持续进化,准确率达到95%,检测速度提升至每小时5万颗,人力成本显著降低。
三、老师傅从质疑到信任
起初,经验丰富的老都师傅对AI持怀疑态度。一次大雨天,AI发现人眼难以察觉的裂纹,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老都逐渐转变观念,开始用自己的经验“教”AI,成为模型的教练。
四、三点方法论
- 拆解问题,系统解决: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具体步骤,如“看得清、学得会、判得准”。
- 人机协作,经验传承:重视一线工人的反馈,让老师傅参与AI训练。
- 数据流动,持续进化:设计学习闭环,让AI不断优化。
五、未来展望
尽管AI识别准确率达到95%,但剩下的5%仍是挑战。团队正在尝试新思路:定义“好球”标准,而非单纯识别坏球。这一方向仍需探索。
本文展示了AI如何改变传统行业,同时也揭示了人与技术协作的潜力。
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kx.umi6.com/article/25633.html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png)
换一换
第一批用AI干活的人,已经被AI淘汰
2025-03-17 20:59:16
我的AI写作法:思考在人,表达靠AI
2025-05-23 23:31:22
读懂AI未来的50个关键词
2025-01-07 09:59:29
AI真的让我们更平庸了吗?
2025-07-16 19:09:52
AI时代,哪种人更被需要?
2024-10-30 22:24:31
五源做了一场AI生存挑战
2025-06-19 17:52:22
人工智能“入侵”人类新闻网站腹地
2025-08-18 11:44:18
六个思维模型驾驭AI
2025-02-25 17:04:57
AI来了,打工人能快乐摸鱼吗?
2025-07-22 18:40:20
你的下一个浏览器,可以是豆包电脑版!
2024-12-25 21:14:13
生成式人工智能爆发,未来“人工”会被取代吗?
2025-03-17 08:29:32
新晋顶流Agent颠覆设计师!Lovart一手实测来了:是该刷屏爆火
2025-05-16 13:43:15
一颗小钢球背后的AI质检革命
2025-09-22 13:58:22
484 文章
204304 浏览
24小时热文
更多

-
2025-09-22 14:58:11
-
2025-09-22 14:01:16
-
2025-09-22 14: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