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到底取代了什么工作?
自2022年ChatGPT问世以来,“生成式AI将改变世界”的预言不绝于耳。但在这股浪潮中,AI究竟取代了哪些工作?身边人的经历或许能揭示更真实的图景。
一、美国裁员潮与AI驱动的变革
一位在加州生活的亲戚告诉我,美国近期裁员潮的主要原因是AI的快速普及。硅谷大佬Jack Dorsey旗下的Block集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的女儿男友虽暂时避开了裁员,但一位高级研究员却在兴奋地称赞AI提升效率后三周内被裁。这种现象引发了同事们的焦虑。
在中国,外企也因数据安全政策和AI化而大规模裁员。例如,花旗银行科技子公司裁员3500人,Paypal国内风控部门撤裁。部分员工选择转岗到新加坡等地,但许多人因不适应而回国。与此同时,美国Fintech公司正通过“无邮件”“无会议”模式测试AI替代人类沟通的可能性。CEO甚至要求极限测试公司能否在无人状态下运作。
二、国内展会:概念先行,落地困难
我参观了多个AI相关展会,发现虽然宣传火热,但实际应用仍显不足。例如,在华为“全球鸿蒙生态大会”上,许多展示的功能无法完成简单的任务,如生成贪吃蛇游戏代码。中国程序员以快速解决问题著称,但代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系统维护困难。如今,AI虽可替代部分关键程序员,但其自身也可能成为新的“黑箱”。
此外,机械臂和工厂智能化等技术看似先进,其实早在20年前就已成熟。目前,机器人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金沙江投资朱啸虎指出,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门槛产品。
三、媒体行业的“灯下黑”
尽管媒体大肆报道AI,但其自身并未完全拥抱AI。传统媒体采编流程几乎未变,新媒体虽尝试使用AI,但效果不佳。例如,某头部科技财经媒体编辑吐槽,用AI写稿要么牺牲质量,要么增加人工负担。
自媒体则更依赖个人创作能力。一位十万+阅读量的自媒体人表示,情绪价值和生命体验是AI无法提供的核心竞争力。
四、满意者与不满者
体制内干部和打工人对AI满意度较高,因其能满足形式化需求,如撰写规范性文件或汇报材料。然而,用户群体普遍不满。例如,电商客服过度依赖AI,导致用户体验下降。“多邻国抵制事件”便是典型案例,因AI课程质量差,老用户纷纷卸载。
五、创意工作者的困境
创意领域对AI接受度较低。无论是小说、剧本还是影视美术制作,AI生成的内容难以满足创作者对细节和深度的要求。例如,一位美院毕业的影视美术师表示,AI生成的置景效果常有瑕疵,无法用于实际拍摄。
六、学界的声音与未来猜想
AI的崛起引发了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新讨论。学者们开始探讨“人”的本质及意识机制,同时反思资本驱动下的异化现象。马克思提出的“四大异化”在AI时代愈发明显: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劳动、人与自我的疏离。
未来,AI可能进一步分化社会,形成“工业化AI产品”与“精细化人类作品”两大阵营。随着资本和军事推动AI发展,我们或将被迫接受低质交互体验,并逐渐丧失本能思考能力。
总之,AI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但它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还有潜在的社会异化。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人性需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png)

-
2025-08-06 16:36:54
-
2025-08-06 16:35:55
-
2025-08-06 16: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