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当ChatGPT也开始成为微信的模样
今天凌晨,我在刷X时没等到GPT-5的消息,却看到了OpenAI的一篇博客。起初以为是ChatGPT更新了类似“防沉迷”的功能,但点开后,几行英文让我瞬间坐直了——它的理念与微信的“用完即走”如出一辙。
OpenAI提出,他们的目标不是抓住用户注意力,而是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注意力。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停留时长或点击次数,而是用户是否解决了问题并满意离开。这种理念在中文互联网中并不陌生,它让人立刻联想到张小龙和微信的产品哲学。
十几年前,中国互联网还处于流量争夺的蛮荒时代,所有产品都在想方设法黏住用户。而2016年,张小龙提出了“用完即走”,强调好的产品应让用户高效完成任务,而不是无意义地停留。这种克制贯穿微信的设计:启动页永远是蓝色星球,朋友圈入口藏得很深,系统消息极少打扰。最终,微信用尊重时间换来了用户无可替代的信任。
如今,ChatGPT也在追求同样的方向。作为工具,它的使命是解决问题,而非消耗用户时间。OpenAI提到的ChatGPT Agent更是将“用完即走”发挥到极致,甚至无需打开应用即可完成任务。这种理念超越了商业交换逻辑,关注的是生命价值——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真正优秀的产品应帮助用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去创造、体验和爱。
然而,无论是微信还是ChatGPT,都面临一个根本分歧:数字世界究竟是桥还是巢?桥的意义在于连接与通过,帮助用户高效到达目的地;巢则吸引人停留,用舒适和刺激让人沉溺其中。微信的聊天、支付是桥,而视频号更像巢;ChatGPT本质上也是桥,但它能否抵御筑巢的诱惑,仍需时间检验。
最高级的智能不应构筑牢笼,而是赋予人类穿越障碍的力量。科技的终极人文关怀,是指向无限可能的旷野,而非安逸的牢笼。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内容创作,我们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是要带用户走向安逸的巢,还是通往广阔世界的桥?那些最伟大的创造,最终选择了后者,因为它们的目的不是让人停留,而是让人出发。
.png)

-
2025-08-05 11:16:06
-
2025-08-05 11:15:27
-
2025-08-05 1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