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仁勋的中国故事陷阱
雨点砸在申能财险大厦的玻璃窗上,王智的手指悬停在IPO数据图表上。他是百亿级半导体基金韦豪创芯的创始合伙人之一,刚结束一场关于半导体并购与上市的研讨。窗外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会场,华为384超节点、国产GPU解决方案等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实力与挑战。
韦豪创芯成立于2020年,虽不广为人知,但其背靠的韦尔股份是中国A股市值最高的半导体设计公司之一,曾完成150亿元并购豪威科技的壮举,跻身全球图像传感器顶级玩家行列。韦豪创芯也投资了地平线机器人、爱芯元智等知名芯片独角兽。
王智的电脑屏幕上,IPO数据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的热度。2025年上半年,港股一级市场融资金额同比增长318%,43家企业成功上市,募资额同比大幅上升688%。与此同时,英伟达恢复对中国供应H20芯片,国产AI芯片公司纷纷赴港IPO,行业格局悄然变化。
作为一名投资人,王智始终保持冷静。他认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已进入“精准击破”阶段,从早期的封测到如今的高技术壁垒领域,国产替代走入深水区,考验投资人专业性。他强调,判断项目的核心在于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和成本能否降到盈利水平。
在王智看来,通用GPU创业机会已大幅减少,英伟达占据90%以上市场,新玩家难以撼动。而AI芯片公司的客户主要来自政府信创项目和云服务厂商。未来的机会可能集中在AI推理专用芯片、触觉传感器、智能终端等细分领域。例如,触觉传感器因与真实世界交互的需求增长,或成为新的增量市场。
谈及人形机器人,王智认为其商业化落地形式未必是人形,而是最适合特定场景的形态。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解决数据采集效率问题,这为低功耗、高性价比的硬件提供了机会。
对于创业者,王智提出两个关键问题:产品解决了多大的市场需求?成本能否降到可盈利水平?这是辨别项目潜力的关键逻辑。他相信,尽管行业面临周期性调整,但半导体作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核心,依然充满无限可能。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王智以专业与理性寻找破局的答案。
.png)

-
2025-07-28 13:16:24
-
2025-07-28 13:15:19
-
2025-07-28 13: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