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不会杀死创作,但会杀死平庸
正文:大家好,我是汗青,一名来自北京的85后。我曾是互联网大厂的产品和研发管理者,如今转型为数字游民,与妻子一起用AI技术探索创意。我们的独立品牌AI.Talk致力于通过AI生成音乐、影像等内容。
我坚信创作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以GPT-4为例,其“言出法随”功能引发了吉卜力风格的全球热潮,这具有里程碑意义。尽管宫崎骏认为AI是对生命的侮辱,但AI却无意间推动了他的美学传播。
回顾AI.Talk的成长历程,我们从科比与奥尼尔的虚拟对话起步,短短两天内吸引了70万播放量。随后的马斯克与乔布斯对谈更是收获了2000多万次播放。这些成果证明了AI生成内容的潜力。
技术进步显而易见。从简单的对话到复杂的影像生成,AI的表现令人惊叹。然而,争议随之而来。有人批评其瑕疵,但我认为应关注趋势而非瑕疵。AI并非取代创作,而是逼迫创作者重新思考创作的意义。
AI.Talk的三条产品线涵盖音乐、对话及影视。例如,我们与即梦AI合作推出的MV《白色皮卡丘》,歌词、音乐均由AI生成,仅两周全网播放量达400万。这不仅证明了AI在音乐领域的可行性,也激发了版权公司的兴趣。
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从未停止。从绘画到摄影再到AI,每一次技术革新都赋予艺术新的生命力。AI的出现类似摄影术,它不会杀死创作,而是促使创作者重新定义创作的意义。
AI在内容产业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数据显示,AI在媒体和娱乐市场占比逐年攀升,而消费者对其态度则呈现分歧。AI正在改变语言模型、影像生成等领域,但它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的交互平台。
例如,李安希望未来电影能根据观众的选择呈现不同结局,而AI生成的游戏内容也在逐渐模糊游戏与影视的边界。这些创新需要更多技术支持和消费文化的培育。
面对AI,创作者需保持独特性。AI能快速复制风格,但无法复制个人思考。因此,做自己才是真正的护城河。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于热爱创作的人来说,AI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png)

-
2025-07-18 23:46:25
-
2025-07-18 22:47:06
-
2025-07-18 22: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