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用人工智能分析约会对象,法律上需要注意什么?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Jemima Kelly最近透露,她的约会对象用ChatGPT对她进行心理分析,基于她上千篇文章生成了一份长达八页的档案。起初她不介意,但后来担心类似技术可能被滥用。那么,使用人工智能分析公开信息有哪些法律注意事项?
首先,若分析基于公开信息,则无需被分析人同意。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指出,处理已公开的个人信息无需个人同意,但侵权行为仍可能受到法律制裁。最高院网络侵害人身权司法解释也明确,公开他人隐私或个人信息可能构成侵权。
其次,未公开的个人信息不应上传至人工智能系统。这类信息涉及隐私,上传可能导致泄露,即便企业承诺保密,内部人员或技术合作方仍可能接触到这些数据,技术故障也可能导致信息外泄。
再次,审慎发布人工智能分析结果至关重要。虽然分析可能帮助约会双方增进了解,但当前技术尚不完善,结果可能不准确甚至带有歧视性。公开此类内容可能引发名誉侵权风险,违反《民法典》关于名誉权的规定。
最后,网民应谨慎在网络留下个人信息。随着技术进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分析的对象。普通人若不想被过度了解,应在公开平台上减少个人特征信息的发布,以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kx.umi6.com/article/16594.html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png)
换一换
今天,黄仁勋90分钟小范围交流,都谈了什么?
2025-07-16 19:11:03
AI写综述,靠谱吗?
2025-07-04 16:46:41
国家药监局:科学制定高端医疗器械审评要求 完善高端医疗器械注册审查体系
2025-07-03 18:31:56
415 文章
73617 浏览
24小时热文
更多

-
2025-07-21 11:21:54
-
2025-07-21 11:20:45
-
2025-07-21 11: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