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DeepSeek风靡30天,我们总结了一份使用通识
“当AI生成的文案比我更流畅时,我的价值在哪里?”——这是过去一个月内容创作者最普遍的自我拷问。
自1月DeepSeek推理大模型R1发布以来,它以“生成速度快、逻辑缜密、风格稳定”特点席卷行业,成为文案、视频脚本、数据分析等领域的标配。一个月间,它不仅重塑了创作流程,还引发了从业者对职业内核的深层反思。
DeepSeek的爆发促使腾讯元宝、Kimi等应用嵌入内容生产流程,引发两种极端态度:一部分人视其为“解放生产力的救星”,另一部分担忧“创作灵魂的消亡”。争议持续发酵。
一财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结合实际工作场景,摸索出一套规则:前期用Kimi搜集数据;中期让DeepSeek、元宝、Kimi处理同一命题,筛选出“最优拼图”;后期将AI降格为“逻辑纠错器”。
这场实验的底层逻辑是对创作链路的重新切分:AI负责可批量复制的“基础体力活”,人类则守护需突破惯性思维的“创意决策点”。当工具能稳定生产80分的合格品时,真正的竞争力在于那20分“反共识的尖锐感”。
一财商学院总结出内容创作者在与AI共处时的五大挑战、三个误区、六个优化建议与三个终极总结。
五大核心挑战
- 信息真实性陷阱:需人工核查数据、案例、链接的真实性,耗时且有风险。
- 语言风格公式化:AI生成内容语言风格公式化,缺乏灵感。
- 框架兼容性冲突:AI框架与作者逻辑不兼容,导致内容“缝合感”强。
- 人机状态切换损耗:频繁切换检查与创作,易陷入无效尝试。
- 工具稳定性瓶颈:部分工具存在繁忙问题,输出质量不稳定。
三大典型误区
- 工具与场景错配:用错工具导致输出空洞。
- 没有思考,就没有正确的指令:AI无法解决“如何讲得有趣”。
- 用错了环节:过于依赖AI筛选表达,忽略主次矛盾。
六大优化建议
- 核查关键数据:对AI生成的数据标注来源,减少核查成本。
- 优化提示词:增加限制条件,避免公式化表达。
- 分阶段使用AI:前期快速收集资料,中期保留深度思考,后期检查逻辑漏洞。
- 构建AI知识库:整理优质提示词模板、核查工具清单。
- 多工具协同:鞭策多个AI干活,拼接内容,筛选最佳方案。
- 激发灵感:尝试“反常识视角”或“极端化方案”。
结论:AI的核心价值,在你自己手上
AI的价值在于“辅助决策”而非“替代思考”。明确分工,强化训练,建立规则,降低后期调整成本。
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kx.umi6.com/article/14562.html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png)
换一换
“AI+代码”是暂存的假象,还是前途无量?
2024-11-15 17:17:45
一拖一拽小猫“活了”,Netflix 等噪声扭曲算法让运动控制更简单
2025-02-03 22:18:30
关税不是苹果的心腹大患,AI才是
2025-05-02 17:05:36
446 文章
60738 浏览
24小时热文
更多

-
2025-07-18 23:46:25
-
2025-07-18 22:47:06
-
2025-07-18 22: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