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2025年7月,硅谷AI领域掀起新一轮抢人大战。谷歌以24亿美元截胡OpenAI,拿下Windsurf技术授权并吸纳其创始人团队,令OpenAI数月谈判告吹。然而,华人创业者Scott Wu创办的Cognition迅速出手,于上周五开始谈判并于周一完成对“剩余”Windsurf的收购,获得其知识产权及产品线。与此同时,Meta以140亿美元战略投资Scale AI,其华裔创始人Alexandr Wang加入Meta领导新实验室。但Scale AI的大客户因担忧数据泄露转向其竞争对手Surge AI,后者由低调华人Edwin Chen创立,去年收入超10亿美元且零融资。Scott Wu、Edwin Chen等华人创业者展现了在巨头夹击下的魄力与策略,成为硅谷AI竞赛中的亮点。
原文链接
当地时间7月11日,谷歌DeepMind以24亿美元许可费和补偿金成功收编AI初创公司Windsurf核心团队,包括联合创始人Douglas Chen及部分高级研究员,增强其AI编程能力,同时Windsurf保持独立运营。此前,OpenAI曾试图以30亿美元收购未果。近期,硅谷巨头如Meta、苹果等纷纷通过天价薪酬、投资收购等方式抢挖顶尖AI人才,年薪高达数百万至上亿美元。华人研究生成为争夺焦点,如余嘉辉、彭若明等,均被Meta重金挖角。然而,这场针对1%顶尖人才的抢人大战也引发99%普通工程师对裁员和职业前景的担忧,微软、Meta等企业一边裁员一边加码AI岗位,AI生成代码已占微软内部20%-30%工作量。
原文链接
2023年,加州圣何塞三名00后辍学生创立AI招聘公司Mercor,利用AI面试官和智能匹配技术颠覆传统招聘行业。通过自动筛选简历、视频面试及快速匹配,Mercor实现了“当天找人当天上岗”的高效模式,服务客户包括OpenAI等顶尖AI机构。成立仅两年,Mercor估值从2023年种子轮的360万美元飙升至2025年初B轮融资后的20亿美元,年收入突破1亿美元,月环比增长50%。其创始人团队入选Thiel Fellowship,投资人包括Peter Thiel、Jack Dorsey等硅谷大佬。Mercor瞄准全球人才错配问题,推动招聘行业跳过SaaS阶段直接进入AI原生应用,被视为“招聘界的Scale AI”。尽管面临巨头竞争等挑战,Mercor正迅速扩展团队并优化技术,目标成为“人才市场的亚马逊”。
原文链接
7月8日,硅谷AI人才争夺战加剧,Meta成功挖走苹果AI模型负责人庞若鸣,年薪高达数千万美元。庞若鸣将加入Meta新成立的AI超级智能部门,助力开发小型设备端AI模型。他曾于2021年从Alphabet跳槽至苹果,领导基础模型团队,但苹果AI性能逊色于OpenAI、Anthropic等竞争对手。近期,苹果考虑借助Anthropic或OpenAI技术提升Siri功能,可能放弃自研大模型。庞若鸣离职或进一步打击苹果AI部门。此外,Meta近期从多家科技公司挖角,包括OpenAI研究员Yuanzhi Li和Anthropic的Anton Bakhtin,并在过去两周内从OpenAI挖走近10人,引发OpenAI领导层不满并调整薪酬策略以挽留人才。
原文链接
7月5日,硅谷曝出一名印度工程师索汉姆·帕雷克凭借假简历同时在3-4家甚至更多初创公司领取高薪的事件。据统计,自2021年起,他签下19份全职合同,包括Meta和多家YC投资的AI公司。尽管技术过硬,但因频繁请假被发现‘多重雇佣’。帕雷克承认每周工作140小时是因经济困境,并称自己选择低薪高股权方案。目前,他已加入AI视频混剪公司Darwin,其创始人称赞他极具天赋。类似‘多线程程序员’现象并不少见,尤其在印度IT行业,兼职比例近年增长25-30%。法律上,加州未禁止多重雇佣,但可能引发雇主对远程办公政策的重新审视。
原文链接
2025年7月,硅谷多家AI初创公司揭露一名印度男子Soham Parekh通过假简历和隐瞒信息同时在3到5家公司远程兼职工作。他自称毕业于孟买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并曾在多家公司短暂任职,但其简历90%可能为假。部分公司因背景调查及时避免了损失,但有企业浪费了一个月时间才发现问题。事件曝光后,网友热议并造梗调侃,同时揭示类似‘多职兼做’现象在其他行业也存在,甚至有人通过外包完成工作。此事件引发对职场诚信与生活压力驱动行为的思考。
原文链接
近日,一名叫Soham Parekh的印度男子因用假简历同时在多家硅谷AI初创公司远程兼职引发热议。他隐瞒真实信息,谎称在美国工作,甚至一人打五份工。事件由初创公司创始人Suhail Doshi曝光,称其曾在公司短暂任职不到一周后被解雇,但一年来仍在行骗。多位老板控诉其面试专业、背调后才发现签证造假等问题。网友戏称他是‘最强打工人’,并调侃其为首个‘完全自主AI’。更令人惊讶的是,类似行为并非个例,Reddit社区r/overemployed中不少人分享同时兼顾多份工作的经验,质疑为何老板能拥有多家公司而员工不行。有人推测Soham可能通过外包完成工作。事件揭示了职场灰色地带及生活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原文链接
2025年7月2日消息,硅谷科技巨头如Meta和OpenAI正激烈争夺顶尖AI人才,薪酬高达300万至700万美元,部分年薪甚至超过1000万美元,较2022年增长50%。Meta因Llama 4模型表现不佳而加大AI投入,投资150亿美元并邀请Scale AI联合创始人领导新团队。OpenAI则因人才流失指责Meta挖角,并计划提高薪酬吸引人才。数据显示,中级到高级AI研究科学家的薪酬已上涨至50万至200万美元,远高于普通软件工程师。然而招聘人员认为,研究人员更看重研究领导地位和使命。高昂成本使小型公司难以竞争,部分初创企业转向欧洲招募人才,强调研究自由和影响力。
原文链接
2025年6月,OpenAI遭遇Meta的高强度挖角,据悉已有7名员工被高薪挖走,其中包括4名关键研究人员。OpenAI首席研究官Mark Chen称此为“盗窃”,并表示将通过调整薪酬和提供应对策略来挽留人才。此前,奥尔特曼曾指控Meta提供1亿美元签约奖金,但被Meta否认。此外,Meta正加大从OpenAI和谷歌挖人力度,部分被挖员工曾就职于谷歌DeepMind。OpenAI则呼吁员工专注通用人工智能研发,将与Meta的对抗视为次要任务。
原文链接
山姆·奥特曼,OpenAI创始人,曾以善于社交和人脉广著称,被称为硅谷精神的核心。然而,近期他因与微软、英伟达等合作伙伴关系紧张,甚至成为硅谷大佬们的公敌。奥特曼通过收购苹果前首席设计师创业公司、扩大与台积电合作等动作,试图摆脱对老合作伙伴的依赖,同时与Meta等公司公开交恶。他计划筹资7万亿美元造芯,重塑全球半导体行业。尽管此举引发争议,但也使OpenAI快速商业化,预计2029年营收可达1250亿美元。然而,这一转变也让许多创始元老离开,偏离了最初的理想主义愿景。今年,OpenAI与国防部签署2亿美元合同,加速商业化布局,但面对Deepseek等竞争对手的压力,奥特曼正面临巨大挑战。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