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标题:大厂90%员工在做无用功?
正文:
埃德温·陈(Edwin Chen),Surge AI创始人兼CEO,公司成立仅4年,在零外部融资的情况下营收超10亿美元,远超融资13亿美元却年营收仅8.5亿美元的竞争对手Scale AI。他曾任职于谷歌、脸书和Twitter,发现了一个残酷真相:90%...
原文链接
硅谷正经历人才结构的深刻变革。2022年数据显示,美国AI研究机构中,拥有中国本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占比从29%飙升至47%,预计到2025年将超50%。华人科学家凭借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科研能力,成为AI领域的中流砥柱。相比之下,印度工程师在传统IT时代表现突出,但在算法和模型驱动的AI时代逐渐失去优势。这一变化源于教育体系、职业路径及文化差异:中国重视基础科学教育,培养了大量博士级研究人才;而印度更偏向工程实践与管理。此外,种姓制度和宗教文化在硅谷造成内部摩擦,而华人研究员因‘低文化摩擦’优势更易融入。硅谷需求已从‘工程师’转向‘科学家’,中国人才体系展现了更强适应性。
原文链接
硅谷精英近年来热衷通过基因测序和高智商伴侣筛选,试图培育“神童后代”。他们花费高达5万美元购买基因检测服务,如Nucleus Genomics和Herasight提供的智商预测技术,用于体外受精胚胎选择。部分科技领袖,如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及投资者彼得·蒂尔,也支持相关研究与创业公司。一些人甚至认为,高智商后代可能帮助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生存风险。然而,这一趋势引发伦理争议,斯坦福学者警告这可能导致“基因超级种姓”加剧社会不平等。同时,科学界对基因预测智商的有效性存疑,目前模型仅能解释5%-10%的认知差异,且可能带来意外后果,如自闭症风险增加。
原文链接
2025年7月,硅谷掀起AI人才争夺战,华人科学家成核心力量。马斯克旗下xAI团队中,华人科学家占比高达八成,包括吴宇怀、吉米·巴等顶尖人才。Meta也以天价合约挖角苹果基础模型负责人庞若鸣等华人工程师,甚至为AI研究员提供四年3亿美元薪酬。与此同时,中国本土AI崛起,国产大模型DeepSeek和华为昇腾910C芯片实现技术突破。全球AI专利中,中国占比近70%,65%的顶级专家来自中国。华人科学家不仅主导硅谷,还推动中国成为规则制定者。黄仁勋称赞中国AI市场充满活力,美国批准对华销售H20芯片,但中国自主芯片已媲美甚至超越国际水平。AI时代正迈向华人掌舵的新纪元。
原文链接
硅谷AI初创公司近期掀起“996”工作制热潮,员工被要求每周工作72小时以应对激烈的全球AI竞赛。多名创业者和高管表示,这种高强度工作模式已成为行业标配,甚至有企业提出更极端的“007”工作制。部分公司通过高薪与股权激励吸引员工接受996,但响应者寥寥。尽管一些人认为996是成功的代价,但也引发广泛争议,批评者称其透支员工生活并带来法律与健康风险。与此同时,部分网友呼吁抵制这种工作文化,强调Work-Life Balance的重要性。
原文链接
2025年7月,硅谷AI领域掀起新一轮抢人大战。谷歌以24亿美元截胡OpenAI,拿下Windsurf技术授权并吸纳其创始人团队,令OpenAI数月谈判告吹。然而,华人创业者Scott Wu创办的Cognition迅速出手,于上周五开始谈判并于周一完成对“剩余”Windsurf的收购,获得其知识产权及产品线。与此同时,Meta以140亿美元战略投资Scale AI,其华裔创始人Alexandr Wang加入Meta领导新实验室。但Scale AI的大客户因担忧数据泄露转向其竞争对手Surge AI,后者由低调华人Edwin Chen创立,去年收入超10亿美元且零融资。Scott Wu、Edwin Chen等华人创业者展现了在巨头夹击下的魄力与策略,成为硅谷AI竞赛中的亮点。
原文链接
当地时间7月11日,谷歌DeepMind以24亿美元许可费和补偿金成功收编AI初创公司Windsurf核心团队,包括联合创始人Douglas Chen及部分高级研究员,增强其AI编程能力,同时Windsurf保持独立运营。此前,OpenAI曾试图以30亿美元收购未果。近期,硅谷巨头如Meta、苹果等纷纷通过天价薪酬、投资收购等方式抢挖顶尖AI人才,年薪高达数百万至上亿美元。华人研究生成为争夺焦点,如余嘉辉、彭若明等,均被Meta重金挖角。然而,这场针对1%顶尖人才的抢人大战也引发99%普通工程师对裁员和职业前景的担忧,微软、Meta等企业一边裁员一边加码AI岗位,AI生成代码已占微软内部20%-30%工作量。
原文链接
2023年,加州圣何塞三名00后辍学生创立AI招聘公司Mercor,利用AI面试官和智能匹配技术颠覆传统招聘行业。通过自动筛选简历、视频面试及快速匹配,Mercor实现了“当天找人当天上岗”的高效模式,服务客户包括OpenAI等顶尖AI机构。成立仅两年,Mercor估值从2023年种子轮的360万美元飙升至2025年初B轮融资后的20亿美元,年收入突破1亿美元,月环比增长50%。其创始人团队入选Thiel Fellowship,投资人包括Peter Thiel、Jack Dorsey等硅谷大佬。Mercor瞄准全球人才错配问题,推动招聘行业跳过SaaS阶段直接进入AI原生应用,被视为“招聘界的Scale AI”。尽管面临巨头竞争等挑战,Mercor正迅速扩展团队并优化技术,目标成为“人才市场的亚马逊”。
原文链接
7月8日,硅谷AI人才争夺战加剧,Meta成功挖走苹果AI模型负责人庞若鸣,年薪高达数千万美元。庞若鸣将加入Meta新成立的AI超级智能部门,助力开发小型设备端AI模型。他曾于2021年从Alphabet跳槽至苹果,领导基础模型团队,但苹果AI性能逊色于OpenAI、Anthropic等竞争对手。近期,苹果考虑借助Anthropic或OpenAI技术提升Siri功能,可能放弃自研大模型。庞若鸣离职或进一步打击苹果AI部门。此外,Meta近期从多家科技公司挖角,包括OpenAI研究员Yuanzhi Li和Anthropic的Anton Bakhtin,并在过去两周内从OpenAI挖走近10人,引发OpenAI领导层不满并调整薪酬策略以挽留人才。
原文链接
7月5日,硅谷曝出一名印度工程师索汉姆·帕雷克凭借假简历同时在3-4家甚至更多初创公司领取高薪的事件。据统计,自2021年起,他签下19份全职合同,包括Meta和多家YC投资的AI公司。尽管技术过硬,但因频繁请假被发现‘多重雇佣’。帕雷克承认每周工作140小时是因经济困境,并称自己选择低薪高股权方案。目前,他已加入AI视频混剪公司Darwin,其创始人称赞他极具天赋。类似‘多线程程序员’现象并不少见,尤其在印度IT行业,兼职比例近年增长25-30%。法律上,加州未禁止多重雇佣,但可能引发雇主对远程办公政策的重新审视。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