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2025年,全球科技巨头在AI基建领域投入巨大,OpenAI和Meta分别宣布数万亿和数千亿美元投资计划。中、美、欧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加码千亿美元级资金支持。AI数据中心冷却系统成为关键,液冷技术因散热效率远超风冷,已成为行业首选。液冷支持更高部署密度和节能效果,市场需求激增。据TrendForce预测,2025年液冷在AI数据中心渗透率将达33%,相关供应链厂商产能供不应求。中国‘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液冷普及,预计到2029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达1300亿元。英维克、高澜股份、申菱环境等企业布局液冷赛道,取得显著成果。
原文链接
分析机构Omdia于8月28日预测,AI数据中心芯片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2070亿美元,较2024年的1230亿美元大幅增长,这一年的增幅接近未来五年总和。到2026年,AI基础设施支出将占数据中心总支出的峰值,随后增速逐步放缓,至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为2860亿美元。非英伟达GPU解决方案(如ASIC、ASSP及AMD加速器)正获得更多市场青睐。分析师Alexander Harrowell指出,AI应用普及、模型微调需求以及推理模型推动增长,但更小、更高效的模型正减缓计算需求,技术优化也在提升效率。
原文链接
当地时间周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内阁会议上透露,Meta公司计划在路易斯安那州乡村建设一座总投资达500亿美元的大型AI数据中心。该项目正在建设中,特朗普对投资规模表示震惊。这一消息凸显了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巨额投入,同时也为路易斯安那州带来显著经济机遇。
原文链接
2025年8月25日,SK海力士宣布成功开发并开始量产321层2Tb QLC NAND闪存产品。该产品预计将在明年上半年正式进入AI数据中心市场,为高性能存储需求提供支持。这一技术突破展示了SK海力士在存储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为未来数据中心和AI应用提供了更高效的存储解决方案。
原文链接
2025年8月21日讯,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随着NVIDIA GB200 NVL72机柜式服务器在2025年大规模出货,云端业者正加速升级AI数据中心架构,推动液冷技术从试点迈向规模化应用。预计到2025年,液冷技术在AI数据中心的渗透率将从2024年的14%大幅提升至33%,并在未来数年持续增长。这一趋势表明,AI数据中心散热技术正迎来重要转型期,液冷方案将成为主流。
原文链接
2025年8月17日,AI的快速发展正对美国电力系统构成巨大挑战。数据显示,2023年AI数据中心已消耗美国8.9%的电力,预计到2028年将占12%。这一需求不仅加剧了电力供应压力,还推动电价上涨。自2008年以来,美国电价因极端天气应对措施已涨30%,未来弗吉尼亚州等数据中心集中地区电价可能再涨25%。同时,马斯克等业内人士指出,美国在电力基础设施方面落后于中国。截至2024年,中国发电量达9-10万亿度,远超美国的4万亿度,并在新能源领域领先全球,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分别占全球的45.8%和46.9%。
原文链接
8月16日,央视报道了AI数据污染问题及其潜在风险。近年来,AI因训练数据中混入虚假或误导性信息,频繁杜撰内容、传播谣言,甚至引发社会舆论和经济损失。例如,宁波两起无关事件被AI错误关联,儿童手表回答问题时贬低中国文化等案例揭示了问题严重性。专家指出,数据污染分为人为篡改和不良信息未甄别两类,即使是0.001%的污染数据也会显著提高有害输出比例。此外,污染数据可能在金融、公共安全等领域引发判断失误。为防范风险,国家安全部门建议加强源头监管,采用可信数据源,构建数据治理框架,并通过自动化工具与人工审查结合清理受污染数据。
原文链接
标题:Agent热潮背后:为什么Data&AI数据基础设施才是AI时代的核心?
正文:
当Agent成为2025年AI的主流叙事,全球市场规模突破50亿美元时,企业纷纷布局Agent,希望抓住这一波生产力变革的机会。然而,许多企业在部署Agent后发现效果不及预期,问题的根源在于对AI基础设...
原文链接
当地时间周一,谷歌宣布与印第安纳密歇根电力公司(I&M)和田纳西河谷管理局(TVA)达成协议,在电网用电需求高时削减其AI数据中心的用电量。谷歌称这一措施为“需求响应”,旨在快速连接大型电力负载,减少新建输电和发电设施的需求,同时协助电网运营商更高效管理电网。此举显示出科技巨头在能源管理中的创新尝试,也回应了当前电网压力增大的挑战。
原文链接
北京时间8月5日,谷歌公司宣布与印第安纳-密歇根电力公司和田纳西电力局达成协议,在电网用电高峰时减少其AI数据中心的用电量,以缓解美国电网压力。此举旨在应对能源密集型AI对电力需求激增的问题,避免电力短缺导致的家庭和企业电费上涨及停电风险。谷歌将通过暂停部分机器学习工作负载支持需求响应计划,这有助于优化电网管理并减少新建电站的需求。此类协议可能为科技行业应对电力紧张提供新思路,尽管目前仅覆盖小部分用电需求,但预计未来将更加普遍。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