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CVPR 2025最佳论文揭晓!华人博士王建元以一作身份,与Meta和牛津大学合作,凭借《VGGT: Visual Geometry Grounded Transformer》摘得最佳论文奖。VGGT是首个能在单次前馈中端到端预测完整3D场景信息的Transformer,性能超越多项现有方法。同时,谢赛宁和苏昊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青年学者奖。谢赛宁参与了ResNeXt和MAE项目,而苏昊则师从李飞飞并参与ImageNet研究。此外,最佳学生论文授予《Neural Inverse Rendering from Propagating Light》,提出基于物理模型的神经逆向渲染方法,加速场景重建。另有四项 honorable mention,涉及结构运动估计、导航世界模型及视觉语言模型等领域。
原文链接
南京大学钱超教授团队在DATE 2025会议上发表的论文《Timing-Driven Global Placement by Efficient Critical Path Extraction》荣获最佳论文奖。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时序驱动布局方法,解决了芯片设计中百亿晶体管布局的难题,实现了6倍加速。论文由南京大学硕士生侍昀琦、本科生林熙和博士生薛轲共同完成,钱超教授为通讯作者,与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合作。此次会议于3月31日至4月2日在法国里昂举行,投稿超过1200篇,录用率约25%,仅有4篇论文获最佳论文奖。
原文链接
2024年12月3日,距离年底仅剩27天,AI界发生了一件极具戏剧性的事件。田柯宇,北京大学研究生,凭借其在视觉生成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荣获NeurIPS大会最佳论文奖。NeurIPS地位显赫,被誉为人工智能界的诺贝尔奖。
然而,在颁奖当天,田柯宇却面临字节跳动800万元的诉讼,理由是“涉嫌破坏其AI训...
原文链接
NeurIPS 2024最佳论文揭晓!北京大学与字节跳动合作的论文《Visual Autoregressive Modeling: Scalable Image Generation via Next-Scale Prediction》荣获最佳论文奖。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生成框架VAR,首次使基...
原文链接
标题:多个中国团队斩获EMNLP'24最佳论文!UCLA华人学者中三篇杰出论文,明年顶会落户苏州
正文:
刚刚,EMNLP 2024最佳论文奖公布,共5篇获奖,其中3篇由华人学者主导,分别来自CMU、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机构。
其中,由中科院网络数据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学者...
原文链接
ICML 2024最佳论文曾遭ICLR 2024拒绝,然而,该论文由斯坦福大学和Pika公司联合创始人孟晨琳参与,提出了创新的离散扩散语言建模方法,通过引入分数熵损失函数,显著提升了语言建模任务的性能。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多数任务中优于GPT-2。尽管论文在评审阶段获得88665的高分,最终却因被认为实验部分不完整而被拒收。
此事件引发了关于学术评审流程和会议间论文竞争性的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论文作者之一,一作已入职OpenAI,计划在近期的ICML 2024大会上分享这项研究成果。这一进展不仅反映了学术界的动态,也为未来语言模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原文链接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团队在2024年SIGIR国际顶会上取得重大突破,斩获时间检验奖和最佳论文奖,这是中国大陆研究机构首次在此领域摘得双冠。其中,一篇2014年发表的论文因其持久影响力荣获时间检验奖,另一篇论文则展示了Scaling Laws对于密集检索的新理解,两篇论文均展现了研究团队的卓越贡献。会议于7月14-18日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竞争激烈,录用率仅为20.1%。中国学者艾清遥除获奖外,还获得青年学者奖,标志亚洲研究在信息检索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此外,山东大学等机构的论文也获得提名。会议亮点包括生成式检索、可解释推荐技术的进展以及对现有检索方法的深入剖析。
原文链接
CVPR 2024年度盛会揭晓,生成式AI主导最佳论文奖!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及上海科技大学的校友分别凭借"Rich Human Feedback for Text-to-Image Generation"(利用人类反馈改进文生图模型)和"Generative Image Dynamics"(自然场景动态生成)取得突破。论文作者通过创新方法解决图像生成中的问题,如文本-图像匹配和动态场景建模。同时,俄亥俄州立大学等高校的优秀学生论文"BioCLIP"和"3D Gaussian Splatting"也获得认可,展现了生物学图像理解和3D视图合成的进步。这些成果标志着CVPR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达到新高,吸引了全球科研者关注。
原文链接
上海交通大学、港中文及酷哇科技团队在CVPR '24上取得重大突破,提出神经场网格模型的三大理论定理,包括训练动力学与泛化性能分析。他们的研究获得盲审满分意见并提名最佳论文。团队基于正切核理论构建的新框架,解释了网格模型的训练行为和泛化能力,引领了MulFAGrid模型的开发,展示出色泛化性能和多项任务中的优异表现。研究人员赵泽林(PhD候选人)、严骏驰教授和范凤磊博士是这一创新的主力,他们的工作有望推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