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10月15日,在泰安市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大会上,国星宇航正式发布“星算”计划02组星座及单星算力突破10P的“天秤-10”卫星。今年5月,“星算”计划01组星座成功发射,成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标志着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部署。太空计算通过在轨处理数据,减少地面依赖和时延,可直接分析卫星拍摄的高清图像并回传结果,广泛应用于灾害监测与环境预警。当前,我国将空天信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企业与科研机构加速布局。然而,太空计算仍面临成本、可靠性及传输技术等挑战,需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推动发展。
原文链接
2025年5月,中国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并于近日实现常态化商业运营。在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中,佳都科技团队利用该星座完成“星上路网分析”任务,首次实现交通行业AI模型的星上运行。整个过程包括图像采集、模型推理和结果回传均在轨道卫星上完成,无需依赖地面算力。该星座计划由2800颗计算卫星组成,总算力超10万P,支持亿级参数模型运行。这一突破标志着轨道AI计算进入工程化阶段,将太空纳入智能系统主结构,重塑数据采集与决策反馈路径。中国企业正通过轨道AI网络建设,重新定义“星际之门”,为全球智能基础设施提供新范式。
原文链接
7月8日,中科星图与中科曙光在“2025空天信息大会”上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进军太空计算领域。双方将围绕技术研发、算网建设等课题,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会议展示了27款创新产品,并达成多项战略合作,标志着空天信息产业向万亿级市场迈进。中科星图提出“一体两翼”战略,以地理信息为核心,发展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构建覆盖全球的数字孪生底座。双方还将联合开发高性能核心部件,建设“天地一体化”太空算网,赋能通信、环境监测等行业。此次合作结合中科星图的数据资源与中科曙光的算力优势,打造“空天数据-算力处理-应用输出”闭环,为数字经济提供支撑。
原文链接
5月14日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2颗卫星,组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此卫星与传统‘天感地算’不同,可实现‘天感天算’,即在轨实时处理数据。首发星座通过星间激光互联及分布式调度,验证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目标是构建未来算力网络,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每颗卫星拥有744TOPS算力,首发星座总算力达5POPS,星间通信速率可达100Gbps。按计划,2025年将部署超50颗卫星,2027年前达百颗规模,最终规模预计达千颗,打造太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
原文链接
12颗太空计算卫星于12时12分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的启动。此“星算”计划由国星宇航发起,首批卫星具备太空计算与互联能力,单星计算能力提升至P级,首发星座在轨计算能力达5POPS,通信速度最高100Gbps。未来计划增至2800颗卫星,构建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太空算力设施可节约能源与冷却成本,支持天基数据实时处理,增强科研效率及数据安全性。中国此举引领全球太空算力部署趋势,展现技术与经济可行性。
原文链接
5月14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卫星顺利入轨,发射任务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三体计算星座’由之江实验室牵头,联合全球伙伴打造,计划规模达千星,旨在通过在轨实时数据处理,突破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效率的瓶颈,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太空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原文链接
"今日,之江实验室与国星宇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太空计算星座'建设。双方将以'四共'模式合作,致力于关键技术开发和试验验证。国星宇航计划于8月发射首颗AI算力卫星,入轨后将测试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此举为未来星座组网奠定基础,显示了航天科技与云计算的强强联手,新闻具有时效性。"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