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将于8月在广州、珠海、深圳、香港、澳门等城市举行,持续至9月中下旬。大赛以“湾创未来 粤聚英才”为主题,设置5个赛道,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与产业发展趋势。赛道涵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医药健康与生物制造、食品科技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等领域,涉及AI技术、量子计算、新药研发、农业装备、银发经济等热点方向。此次大赛旨在汇聚英才,推动区域创新与产业升级。(央视新闻)
原文链接
《科创板日报》12日消息,南京在2025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上提出目标,计划到2027年使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并培育至少5家整机量产企业,努力成为全国领先的‘机器人之城’。具身机器人被定义为“有身体的AI”,具备感知环境和自主决策能力。南京将制定相关行动计划,推动软硬件产品研发创新,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同时强化场景示范应用,加速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澎湃新闻)
原文链接
6月4日下午,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调研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并为相关创新中心和产业联盟揭牌。他指出,人形机器人是科技竞争新高地和经济发展新引擎。湖北将聚焦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推动‘大脑’‘肢体’‘整机’核心技术突破,同时结合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湖北计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高性价比整机产品,加速应用场景落地。此外,政府承诺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引导,吸引更多资本参与,优化产业生态,目标是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研发创新基地。
原文链接
6月3日,工信部召开会议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赋能新型工业化。会议提出系统谋划,从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推进任务落实,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强调夯实基础,包括强化算力供给、布局大模型、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塑造应用优势,推动大模型在制造业的应用,加快智能化升级;强化标准引领,统筹推进标准制定,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壮大生态,培育优势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开源社区;同时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风险防控,推进技术攻关和伦理管理。
原文链接
中美竞逐人形机器人未来,中国计划拨款1400亿美元推动机器人及相关高技术领域发展,预计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7万亿美元。近期,上海张江的智元机器人通过大量数据采集提升操作准确性,而特斯拉的“擎天柱”展示了跳舞及执行日常任务的能力,Figure AI计划未来四年产能达年产10万台。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生产中预计过半来自中国,国内相关企业融资超200亿元,国资基金规模超700亿元。尽管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处于小规模试验阶段,但北京、上海等地积极布局产业基金和规划。技术瓶颈如数据采集成本高、算法生态薄弱等问题仍待解决,但专家认为其在工业和家庭场景的应用潜力巨大,未来或成人类助手而非替代者。
原文链接
5月27日,上海市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布《上海市加快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提出,支持人工智能、智能传感、信息通信、脑机接口等技术在康复辅助器具领域的集成应用研究。鼓励相关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项目,研发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仿生假肢等重点产品。目标至2027年,完成10项产业关键技术(产品)研发攻关,支持5项以上养老科技专项产品。
原文链接
《科创板日报》20日消息,浙江近日印发《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自2025年5月3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7年底。文件提出,到2027年,浙江计划初步形成领跑发展格局,通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与产业应用全国领先,规模以上核心产业营收超1万亿元;到2030年,全面领跑,产业营收目标提升至1.2万亿元,并培育出多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AI企业。
原文链接
5月20日,国家发改委表示,我国正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良好氛围已初步形成。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如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等,规模有望迎来‘排浪式’增长。以智能眼镜为例,2024年全球销量预计达152万台,同比增长533%,RayBanMeta销量显著增长。中国银河证券指出,AI终端创新呈现高性能计算、轻量化设计、场景多元化特点,CES2025将成为技术落地核心舞台。AI赋能下,手机、PC等传统消费电子硬件面临更高性能需求,中上游环节迎来革新机遇,如散热、存储、电池等升级。方正证券建议关注果链龙头、AI新型硬件链条及AI赋能智驾链条相关标的,产业链成长潜力巨大。
原文链接
标题:人形机器人的9个分岔口
正文:
2025年蛇年春晚通过表演让人们初次感知人形机器人,而北京亦庄马拉松上,机器人歪歪扭扭冲向终点的场景引发了对技术现状的质疑。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人形机器人面临诸多挑战。经济观察报走访深圳9家代表性企业后发现,尽管对行业前景充满信心,但在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上尚...
原文链接
5月5日,经济日报发文指出,发展‘人工智能+’需平衡创新与规范。数据作为AI核心,应促进高质量数据流通,同时重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防止泄露和滥用。AI技术虽重要,但不应盲目追求算法精度或脱离实体需求,避免资源浪费。站在数字中国新十年起点,AI将带来更多机遇。发展过程中,既要加速创新,也需遵循产业规律,聚焦关键领域推动技术应用,以场景驱动和需求牵引实现双向赋能,让技术红利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