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7*24 快讯
AI科普
合作
全部
英雄令
项目方
开发者
产品方
投资者
2025年5月,中国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并于近日实现常态化商业运营。在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中,佳都科技团队利用该星座完成“星上路网分析”任务,首次实现交通行业AI模型的星上运行。整个过程包括图像采集、模型推理和结果回传均在轨道卫星上完成,无需依赖地面算力。该星座计划由2800颗计算卫星组成,总算力超10万P,支持亿级参数模型运行。这一突破标志着轨道AI计算进入工程化阶段,将太空纳入智能系统主结构,重塑数据采集与决策反馈路径。中国企业正通过轨道AI网络建设,重新定义“星际之门”,为全球智能基础设施提供新范式。
原文链接
9月18日晚,英伟达宣布将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资本市场反应积极,当日英特尔股价暴涨22.77%,英伟达涨3.49%。根据协议,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x86 CPU用于AI基础设施,并生产集成英伟达GPU的芯片。此次合作结合了英特尔在CPU领域的技术积累和英伟达在GPU及AI计算的优势,目标是推动数据中心和个人计算升级。英伟达CEO黄仁勋称这是‘融合两个世界级平台的合作’,并透露洽谈历时约一年。与此同时,AMD与台积电或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半导体产业格局或将迎来巨变。
原文链接
2025年9月6日,在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中科曙光联合20多家AI产业链企业发布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并推出AI超集群系统。该系统单机柜支持96加速卡、百P级AI算力,最大可扩展至百万卡规模。同时,依托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启动“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建设,开放多项技术能力,推动AI计算生态发展。这一突破性进展为智能计算领域注入新动能,助力行业技术创新与协同发展。
原文链接
8月28日,在2025百度云智大会上,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提出AI原生时代云厂商新定位,强调智能优先的AI云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公有云市场规模达195.9亿元,同比增长55.3%,百度智能云以24.6%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大会发布百舸AI计算平台5.0和千帆企业级AI开发平台4.0,升级算力、模型库及多智能体协作能力。同时推出“吴彦祖数字英语教练”等数字员工应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沈抖表示,AI正推动产业链进化,开启智能经济‘超级周期’起点。
原文链接
2025百度云智大会于8月28日召开,百度智能云发布百舸AI计算平台5.0版本,并正式启用昆仑芯超节点。此次升级在算力、网络、推理系统及训推一体系统四大方向实现全面能力提升,旨在突破AI计算效率瓶颈。昆仑芯超节点的上线标志着超级算力正式投入使用,为AI基础设施提供更强支持。
原文链接
8月19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推动消费终端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开发端侧模型,提升终端智能化操作能力,推动AI计算机、AI眼镜和AI手机等新型智能消费终端的迭代升级。同时,加快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为上海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注入新动力。
原文链接
2025年7月30日,前寒武纪CTO梁军创立的上海昉擎科技宣布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由小米、蔚来资本、上海临港科创投等领投。公司成立于2022年9月,梁军于2024年8月加入并出任CEO。昉擎科技专注于AI计算业务,研发‘上下文相关’与‘上下文无关’解耦的分布式计算架构,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梁军曾因股权争议起诉寒武纪,索赔约42.86亿元,诉讼尚无进展。投资方看好其技术前景,公司正招聘芯片设计、AI开发等岗位,加速团队扩展。
原文链接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摩尔线程展示了以全功能GPU为核心的“云边端”全栈AI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桌面级显卡MTT S80、云端渲染卡MTT S3000、智算加速卡MTT S4000,以及全新边缘AI计算模组和OAM模组,覆盖工业、医疗、交通等多领域应用。旗舰服务器MCCX D800 X2支持万卡互联,为AI大模型提供高效算力。其技术优势涵盖大模型训练推理、科学计算、图形渲染等,并在FP8精度计算中表现领先。此外,摩尔线程GPU已深度融入创娱教育、智能驾驶、智慧医疗等行业,推动国产化落地。本次展会全面展现了国产算力平台在AI时代的发展潜力。
原文链接
2025年7月,国产GPU行业迎来上市潮,瀚博半导体等6家头部厂商启动A股IPO辅导备案,天数智芯或借壳上市。这些企业多集中在上海,创始人多出身AMD,受益于上海的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红杉、阿里、腾讯等资本巨头为其提供百亿级资金支持,推动行业发展。然而,国产GPU仍面临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挑战,摩尔线程和沐曦三年累计亏损分别超50亿和30亿元,亟需二级市场输血。未来,若能在2027年前突破技术代差并构建可持续生态,国产GPU有望实现对国际巨头的赶超,助力中国算力自主战略目标。
原文链接
2025年7月18日,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行的2025 RISC-V全球峰会上,RISC-V作为开源指令集架构的重要意义被广泛讨论。芯原股份创始人戴伟民表示,RISC-V是中国未来CPU发展自主、可控、繁荣的必选项。据预测,到2031年,基于RISC-V的SoC芯片市场渗透率将达25.7%,出货量超200亿颗,覆盖消费电子、数据中心等领域。当前,RISC-V已从AIoT端侧扩展至高性能计算领域,多家企业如兆易创新、英伟达等正推动其在AI计算和多核异构中的应用。然而,RISC-V仍面临软件生态不完善、通用场景落地薄弱等挑战。与会专家呼吁以标杆案例带动生态成熟,并预计RISC-V的发展需以十年为周期。
原文链接
加载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