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近期低调发布了一款名为Swarm的新研究,专注于轻量级、可扩展、可定制的多代理协作模式。这一创新性框架引入了“routine”和“handoffs”的概念,旨在简化任务间的传递与合作。然而,Swarm的推出仅一天后,便遭遇到一位自称Kye Gomez的开发者指控其抄袭了他的创业项目Swarms。
尽管如此,公众对此表示冷静,要求Kye Gomez提供确凿证据并质疑其诉求是否合理。通过对比双方在GitHub上的README文档,以及利用ChatGPT分析,人们发现OpenAI的版本更为详细且具体,从而支持了OpenAI的原创性主张。争议焦点在于项目名称及某些指令的相似性,但这些并不能构成抄袭的实质依据。
Swarm框架的核心在于定义多代理协作中的关键组件,并提出“routine”和“handoffs”作为任务传递的基础。其中,“routine”可以看作是一系列步骤组成的“基本操作”,例如构建购物助理时,可规定一系列流程作为“routine”。而为了克服单一代理能力的局限性,以及避免语言模型的潜在幻觉问题,框架强调了不同代理之间高效且平稳的“handoffs”。
OpenAI在多智能体领域的探索并非始于Swarm,早在2018年,通过在Dota 2职业比赛中击败人类玩家,展示了多智能体协作的强大潜力。此后,OpenAI和DeepMind分别在《星际争霸2》和《星际争霸》中取得了显著成果,证明了多智能体在复杂游戏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这一历程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也为理解智能体间的协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兴起,多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和决策沟通变得更加自然,通过语言进行讨论和协作成为可能。在游戏领域,多智能体系统展现出了出色的合作能力,如在Minecraft中完成任务分配、资源交换和信息共享。OpenAI的Swarm框架正是利用自身强大的基座模型,进一步探索了多智能体协作的工作流程。
尽管Swarm的发布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其开源性质和对多智能体协作的贡献得到了肯定。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多智能体系统有望在提高生产力和促进人机交互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png)

-
2025-07-19 14:57:21
-
2025-07-19 14:56:08
-
2025-07-19 14: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