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时代的写作与“活人感”
正文:
最近,我们的更新频率变高了,甚至实现了日更。这些文章围绕作者的洞察展开,辅以数据和事实,最终落脚于对世界、社会和商业的关切。有读者留言说文章有点“AI味儿”,没错,这些内容由航叔和ChatGPT合作完成:航叔提供观点,ChatGPT负责搜集资料和措辞。
自从有了ChatGPT,航叔的写作产量大爆发,后台甚至囤积了七八篇待发稿子。过去,“花式催稿”是编辑的日常,没想到如今被作者催着编稿子,这场景真是难得一见。
写作的门槛确实降低了。我们提不起笔,往往不是因为没有想法,而是因为查阅资料、收集素材等繁琐工作让人望而却步。航叔心中有一个选题库,许多题目他早有构思,但过去因时间和精力限制未能成文。如今借助ChatGPT,这些灵感迅速转化为文章,效率大大提高。
不过,这些文章的“含人量”有高有低。作为航叔多年的编辑,我读这些文字时觉得它们既是他写的,又不是。核心观点和角度是他的,但行文和措辞却不够像他。毕竟,航叔的文字曾是这样的:
“当我知道商业地理这个概念后,在我未来的事业中,我会思考,这个生意会给这个城市带来什么影响?它会给这里的居民带来幸福吗?”
还有这样:
“在一个湿漉漉的深秋之夜,我和教授绕着西湖散步,谈论我的经历、状态和困惑。教授静静听着,间或回应与指点。”
航叔的文字简洁凝练、逻辑清晰,曾经只需稍作整理就能成为一篇佳作。然而,ChatGPT生成的文章虽然严谨、数据丰富,却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人味儿”。这种缺失让我意识到,文字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还传递着作者的情感、状态和隐秘的内心世界。
两个细节让我重新找到了阅读的乐趣:一是《周航:石油和垃圾都翻身了,二氧化碳会不会也有春天?》开头提到航叔成长于石油大院,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二是《英伟达的“第一性”》中“填”字的使用,精准地传达了踏实感。
AI提升了写作效率,但我们仍需保留一些“活人感”。这不是让AI模仿人类口吻,而是通过字斟句酌找到创作的乐趣,相信读者会在这些细节中与作者相遇,彼此认出,相视一笑。
.png)

-
2025-10-01 16:46:46
-
2025-10-01 16:45:40
-
2025-10-01 15: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