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北京上学记
在北京,人形机器人正通过沉浸式实验学习诸如开冰箱、倒茶等贴近人类习惯的操作。这些训练发生在多个场景中,包括写字楼里的机械臂重复叠衣服动作,石景山的“九年一贯制”训练区和北京亦庄1:1复刻的生活与商业空间。
8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地图”展示了北京亦庄正在进行的社会实验计划的一部分。高质量数据是具身智能的核心,依赖大量人力进行采集,由数千名数据采集员完成。行业共识认为,数据的质量和使用效率决定了机器人的实际应用能力。
千寻智能等企业将整层空间改造成数据工厂,基础动作由采集员演示,复杂任务则通过VR设备远程控制。随着技术进步,训练效率大幅提升,从最初的六七百条数据减少到不足百条即可学会新技能。这种自采、自控体系成为融资亮点,吸引了京东、小米等资本支持,并开放真实场景供测试。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厨房、客厅等为舞台,让机器人学习自然且准确的动作。例如,整理冰箱被细化成开门、识别、抓取等多个步骤,确保模型具备泛化能力。同时,针对不同行业的定制化需求,形成独特的“数据配方”,增强落地性。
北京亦庄推出激励政策,如“数据券”补贴机制,鼓励共建公共数据生态。星海图科技发布了国内首个开放场景真机数据集,推动统一标准与开发者生态建设。此外,“机器人学校”也已建成,承担培训及认证功能,探索职业教育体系。
尽管如此,具身智能仍高度依赖人力,数据采集员需反复录入动作,审核师处理海量信息,而算法工程师负责最终调参优化。为了提高效率,一些数据中心引入了远程采集系统,使得三四线城市甚至海外人员也能参与其中。
关于数据采集方式,业界存在分歧:一方主张在真实环境中积累经验;另一方则倾向于利用合成数据降低成本并加速迭代。银河通用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在少量真实数据辅助下快速掌握多种操作。无论哪种路径,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平衡点。
.png)

-
2025-09-21 16:46:00
-
2025-09-21 15:46:46
-
2025-09-21 15: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