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但如今科学与公众的距离愈发遥远。科学论文原本是学者间的交流工具,如今却变成了一种追求发表数量和影响力的竞技场,忽视了知识普惠的初衷。
当前,全球科研论文年产量超过1000万篇,总量达2.27亿篇。随着人工智能科学家系统的崛起,论文的生产与阅读将更多由机器完成,这对现有出版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面向机器的出版”模式,构建一个更高效、开放的科研传播机制。
科学文献引用机制曾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其意义堪比文字书写。通过引用,科学知识被编织成一张庞大的网络,记录了数百年的科学对话。然而,这一系统对机器学习的支持并不理想。论文结构僵化,数据与叙事分离,且多以PDF格式呈现,难以解析。此外,现行论文往往只报告成功结果,掩盖了真实的科研过程。
未来的论文应具备以下特质:低延迟发布、明确的研究假设、原始化数据与方法描述、置信度评估的结果清单,以及真实讨论研究对领域认知的影响。这些要素无需同时满足,可根据论文类型灵活调整。例如,无结果的论文可视为数据报告,仅有假设的则可归为观点论述。
同行评审仍是科学辩论的重要环节,但自动化评审可以承担初步筛选任务,如检查最佳实践、引用正确性和格式规范。真正的科学辩论应公开进行,而非隐藏在私密通信中。此外,虚拟期刊或AI策展平台可能成为未来内容筛选的主要方式,帮助人类读者更好地应对海量机器生成的论文。
总之,我们必须尽快建立适应机器时代的科学出版体系,否则科学共同体可能面临知识孤岛化的风险。过去的一些尝试虽未完全成功,但也提供了宝贵经验。或许,解耦“出版”与“策展”将是关键一步。
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kx.umi6.com/article/25556.html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png)
换一换
首位AI科学家问世!已独立生成10篇学术论文,还顺手搞了AI审稿人
2024-08-13 14:22:38
部分学者被曝在论文中植入隐藏提示词,试图诱导 AI 给出正面评价
2025-07-07 17:37:12
AI科学时代,我们急需新的出版体系
2025-09-19 22:20:23
英特尔还不能急着开心
2025-09-19 16:20:10
商务部等9部门: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
2025-09-19 11:15:48
对话董本洪:企业AI依然存在认知偏差
2025-09-19 17:18:13
马斯克回应特斯拉拿下 1 万台 Optimus 人形机器人订单:假的
2025-09-19 00:01:41
高德宣布 TrafficVLM 模型“重磅升级”:预知超视距路况,AI 带来“天眼”视角
2025-09-19 19:19:34
中国—东盟商事法律论坛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
2025-09-19 13:13:56
谁在重新定义 AI 云?
2025-09-19 14:13:12
摩尔线程科创板IPO将于9月26日上会
2025-09-19 19:20:38
挖苹果“墙角”:消息称 OpenAI 与立讯精密已达成合作,将共同开发全新 AI 硬件
2025-09-19 23:20:43
高德 AI 别再打古典互联网战争了
2025-09-19 14:14:34
512 文章
205273 浏览
24小时热文
更多

-
2025-09-19 23:21:51
-
2025-09-19 23:20:43
-
2025-09-19 22: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