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的“幻觉”:Bug还是人类文明的起点?
正文:
最近读到一篇来自OpenAI的论文,讨论了一个熟悉又令人困惑的话题——AI的“幻觉”。自从AI进入大众视野,“幻觉”就像幽灵般盘旋在每一次对话中。我们享受AI带来的便利,却对它那些“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时刻感到不安。
AI为什么会“幻觉”?这篇论文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这是训练方式的结果,我们在系统性地奖励它“瞎蒙”行为。
想象一下,AI的学习过程如同一场永无止境的考试,评分规则简单粗暴:答对加分,答错或不答不得分。面对一道完全没把握的题,你会怎么做?大多数人会选择猜一个答案,因为即使错了也不亏,万一猜对了还能得分。AI也是如此。例如,当被问到某人的生日时,如果它随便猜一个日期,有365分之一的概率蒙对;但如果老实回答“不知道”,那就永远不得分。在无数次测试中,爱瞎蒙的模型总能比诚实但谦虚的模型表现得更好。
论文还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孤例率(Singleton rate)。如果某个信息在训练数据中只出现过一次,AI判断其真假时极可能出错。换句话说,幻觉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更有趣的是,OpenAI指出几个反常识的结论:
1. 准确率永远无法达到100%,因为世界上总有问题无解。
2. 幻觉并非不可控,只要AI学会在不确定时坦诚地说“我不知道”。
3. 有时候,小模型反而更诚实,而大模型因知识半生不熟更容易犯错。
然而,这引出了一个更深的问题:幻觉真的需要解决吗?
回顾历史,人类的想象力、神话和艺术,本质上也是一种“集体幻觉”。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面对未知的自然现象,比如狂风和闪电,开始编织故事:愤怒的神明、飞舞的巨龙……这些“幻觉”不仅赋予了他们意义,也成为文明的起点。
从这个角度看,幻觉不是缺陷,而是创造力的源泉。哥白尼的日心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都源于一种超越事实的想象。
对于AI来说,幻觉也有两面性。在医疗诊断或财务分析等需要精确的领域,我们希望它绝对可靠;但在艺术创作中,我们渴望它的自由联想与创造性猜测。
最终,问题变成:我们究竟想要怎样的未来?一个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的“绝对真实”世界,还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故事的“浪漫”未来?
或许,幻觉不仅是AI的Bug,更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起点。
.png)

-
2025-09-08 19:03:01
-
2025-09-08 19:02:09
-
2025-09-08 19: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