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量产前夜,人形机器人开启供应链卡位战
2025年的夏天,科技圈聚焦于人形机器人。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在工厂中试运行,中国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也展现出复杂动作能力。这究竟是技术革命的序曲,还是AI泡沫的延续?我们正站在“iPhone 1”诞生前夜,但这款产品仍面临成本高、可靠性不足等问题。它更像是一个信号,宣告全新赛道的开启,而供应链战争已悄然打响。
与美国强调“软件定义硬件”的路径不同,中国更注重“硬件先行”和“场景驱动”。九鼎投资认为,这不是弯道超车,而是基于中国制造业优势的独特路径。谁能率先打造“能用、够用、便宜、能量产”的供应链,谁就能掌握未来产业主导权。
虚火还是前夜?
2025年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化的关键期,也被视为“量产元年”。以特斯拉Optimus为代表的头部产品已完成基础功能闭环,并进入工业场景试点。这股热潮背后有多重驱动力:
1. 具身智能技术突破:大模型让机器人从“看懂世界”到“动手改变世界”。
2. 特斯拉的鲶鱼效应:其激进的量产计划倒逼中国供应链快速迭代。
3. 政策扶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指导意见与资金支持,为人形机器人推广注入动力。
中美路径差异源于各自优势:美国擅长AI算法,中国则拥有强大的制造和供应链基础。但最终,软硬件协同是必然趋势,只是阶段性焦点不同。中国零部件企业需优先考虑成本与量产,而非单纯追求性能极限。
投资逻辑:重仓上游
面对下游整机厂竞争的不确定性,九鼎投资选择向上游布局,押注核心零部件。原因在于:
- 价值占比高:减速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占硬件成本60%以上。
- 技术迭代主导权:整机性能上限由上游决定。
- 多客户覆盖:零部件需求刚性,可服务多家整机厂。
- 率先规模化:标准化零部件更容易实现量产。
投资重点集中在“四肢”(关节/执行器)和感知层(传感器)。关节是成本与性能的核心,传感器则是实现精准交互的关键。
核心部件解析
- 关节/执行器:技术路线多样,包括“电机+减速器”和直接驱动方案。当前最核心的矛盾是降本,能满足基本需求且成本大幅降低的方案更具投资价值。
- 灵巧手与传感器:灵巧手是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之一,其成本和算法优化仍是挑战。六维力传感器作为感知层的核心,国产化之路艰难,但市场潜力巨大。
投资哲学与终局思考
在产业早期,传统估值模型失效,投资更像是一场对未来下注的豪赌。理想标的需具备技术不可替代性、巨大市场空间、顶尖团队和良好竞争格局。九鼎投资采用“场景倒推+现金流折现”逻辑评估项目。
业内预测,“iPhone 1”时刻可能在2028~2030年出现,标志是机器人在核心工业场景实现规模化盈利;而真正具备泛用性的产品则需等到2035年后。在此之前,产业需跨越成本、技术和AI泛化能力等关键瓶颈。
长期来看,中国人形机器人将凭借全球最大应用市场和制造成本优势,引领全球发展,并孵化出世界级公司。这场围绕“铁皮人”的战争,胜负手就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减速器、传感器和螺丝钉之中。
.png)

-
2025-09-06 00:27:49
-
2025-09-06 00:26:52
-
2025-09-05 22: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