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AI开始用钱:加密货币能接住吗?
本期探讨一个未来感十足的问题:如果AI需要使用金钱,比如帮我们付款或与其他AI协作分账,它该如何操作?这听起来酷炫,但背后却充满挑战。传统支付体系在安全、合规、手续费、结算速度等方面对AI并不友好,甚至可以说是“对抗机器人”的设计。那么,加密货币能否成为解决方案?
一、为什么信用卡不适合AI?
将信用卡交给AI看似可行,但它本质上仍是人类的支付工具。AI无法独立承担经济后果,交易也可通过银行撤销,这与AI自洽经济体的目标相悖。中本聪提出的数字货币核心思想是不可撤销的交易,这种特性让AI能够像现实中的民事主体一样完成支付与交付。
二、传统支付的困境
传统支付行业严格限制敏感数据的存储和传输,而AI模型容易因数据留存或泄露触碰合规红线。即使通过支付网关间接授权,也需高昂成本和复杂改造,难以普及。传统支付的设计初衷是防范机器人滥用,而非支持其高频小额交易需求。
三、加密支付的优势
加密货币与AI服务天然契合,尤其适合“即付即得”模式(DvP/DOP)。一次请求对应一次算力输出,清晰且高效。更进一步,1 AI token = 1 crypto token的计费方式,可实现按量付费、自动分账,这是传统法币体系难以做到的。
四、人↔机、机↔机的支付场景
支付关系可分为三类:人向机器购买服务、机器向人支付报酬、机器间协作分账。目前,人仍需参与法币桥接,但未来完全去中心化的机↔机支付将成为主流。例如,多Agent游戏中的自治经济、自动化代码悬赏、AI控制能源优化等场景都已具备落地潜力。
五、身份与契约:AI的独立性
当AI用加密货币支付时,它的行为才真正具有数字世界的身份。链上签名构成不可撤销的委托关系,code is law的理念使AI的行为更加标准化和可信。
六、最后的思考
尽管大模型在理解问题上表现出色,但推理和计算仍可能出错。因此,在涉及关键路径如支付时,必须通过签名和规则层的刚性约束来弥补不确定性。技术、合规与经济设计的多重协作,才能让AI的支付能力真正可控、可结算、可追责。
(改编自微信公众号:文理两开花播客)
.png)

-
2025-08-19 22:06:32
-
2025-08-19 22:06:01
-
2025-08-19 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