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免责声明:Al优秘圈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请确保访问网址为(kx.umi6.com) 投诉及建议

标题:英伟达学徒遍地,他偏要另起炉灶

在2025年的AI芯片领域,“英伟达学徒”遍地,但清微智能创始人王博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可重构芯片。这种芯片能够动态配置计算资源,与传统GPU的指令驱动模式不同,它采用无指令配置和数据流驱动,彻底颠覆了冯诺依曼架构。

王博用铁路比喻解释:GPU像一条笔直的铁轨,火车只能沿固定线路运行;而可重构芯片则像带道岔的铁路,能根据需要切换路径完成多种任务。例如,在大模型训练中,GPU需多次指令操作将数据写入存储器并传输,而可重构芯片直接通过通信接口传递数据,无需取指译码,大幅提升了效率。

王博的选择并非刻意回避英伟达,而是基于市场需求和技术积累。2017年,当英伟达还被贴上“游戏显卡”标签时,王博因云厂商CTO的经历发现端侧AI芯片的空白。他与清华大学尹首一教授团队合作,将多年研究的可重构技术商业化,于2018年创立清微智能。

然而,从实验室到市场并不容易。消费电子领域的两次尝试都因不匹配团队核心能力而遇阻,这让王博意识到,创业应在擅长领域做有挑战的事。于是,清微智能转向AI算力芯片,先从边缘端入手,逐步迭代至云端。

2022年,清微推出云端AI芯片TX8系列,首枚产品TX81批量出货后迅速落地千卡智算中心,累计订单超2万枚。其训推一体服务器单机算力达4 PFLOPS,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部署,且无需交换机,性价比显著。

面对英伟达等巨头的竞争,王博认为生态劣势短期内难以逆转,因此提出“5倍性价比”策略:性能更优、成本更低。下一代TX8系列将引入3D存储技术,进一步提升性能,兑现这一目标。

尽管可重构芯片并非清微独有,谷歌TPU、Groq等公司也在探索类似路线,但王博对此充满信心:“新兴公司几乎不做GPU,说明这条技术路线已被验证。”清微通过兼容CUDA、Triton和RISC-V生态,降低迁移门槛,同时拥抱开源,为客户提供灵活选择。

王博坚信,可重构芯片已成算力芯片的第二阵营,未来潜力无限。

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kx.umi6.com/article/23655.html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至
打开微信扫一扫
内容投诉
生成图片
相关推荐
换一换
马斯克xAI挖走何宜晖:英伟达顶级工程师,西安交大校友
2025-07-23 15:52:34
算力焦虑背后的认知博弈
2025-07-19 12:53:03
低谷翻倍,AMD又行了?
2025-08-11 10:00:07
黄仁勋回忆第一次来中国:当时BAT还没成立
2025-07-16 17:10:23
英伟达发布新一代机器人开发“三件套”
2025-08-12 12:22:45
押中OpenAI后 黄仁勋等待中国具身智能的“GPT时刻”
2025-08-13 18:40:41
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会见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
2025-07-15 18:48:46
英伟达CEO黄仁勋拟再减持7.5万股公司股票
2025-07-17 09:17:19
英伟达Omniverse和仿真模拟技术副总裁:中国制造业基础对于发展机器人产业至关重要
2025-08-09 22:36:46
英伟达已构建超900个加速计算库
2025-07-17 18:33:45
GB300服务器首发花落CoreWeave,率先抢跑全球算力争霸战
2025-07-04 02:33:34
AMD 收购软件优化创企 Brium,剑指英伟达 AI 硬件领域主导地位
2025-06-05 13:50:36
黄仁勋开始减持英伟达:2天套现近1450万美元 最多可达逾8亿美元
2025-06-24 13:36:06
24小时热文
更多
扫一扫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