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世界机器人大会:技术路线的“非共识”之争
正文:
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机器人领域展现出多样化的产品形态和技术路线,但缺乏统一标准,形成了大量“非共识”。硬件设计分化出不同场景适配方案,软件算法则在VLA、端到端模型和仿真数据训练等方面分道扬镳。这种发散状态虽看似混乱,却是新兴行业的必经阶段,创新往往在碰撞中淬炼而出。
一、算法与数据:谁更重要?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认为,当前机器人领域的核心问题不在数据,而是模型架构不够好,即使有高质量数据,落地仍困难。星海图联合创始人许华哲则强调,数据决定了能力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数据,模型无法突破瓶颈。加速进化的赵维晨提出,硬件成熟后才能专注于具身大模型的开发,而VLA并非最终解。
二、真实数据 vs 仿真数据
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主张仿真数据的重要性,认为其占训练数据的99%,但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自变量创始人王潜则认为手部复杂操作无法通过仿真数据实现,真实数据才是关键。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则借鉴大模型路线,强调互联网数据和强化学习的结合。
三、数据飞轮:一万小时是门槛还是幻想?
维他动力认为,数据多样性比数量更重要,机器人需在物理世界中探索以获取多场景数据。星海图的许华哲认同“一万小时”理论,但强调数据质量至关重要。加速进化的赵维晨则指出,即使百万小时的数据也不足以训练出复杂的具身大脑,更多依赖真实场景采集。
四、机器人“大脑”的终极路径
宇树科技质疑VLA+RL模型,认为世界模型更高效;星海图采用分层系统,将任务拆解为高阶指令和具体执行;自变量追求端到端统一大模型,认为其性能和通用性更强;越疆机器人则聚焦操作系统,构建开放协同的生态平台。
五、软件定义硬件,还是硬件定义软件?
星海图主张根据模型特性优化硬件资源,避免过度投入;越疆机器人和加速进化认为硬件壁垒难以长期维持,产品设计更为重要;众擎机器人强调软硬件相辅相成,共同决定机器人价值;源络科技主张通过与物理世界交互主动学习,务实解决实际需求。
六、开源的真与伪
许华哲批评当前开源不彻底、不可用的问题,呼吁开放内部验证过的数据和模型权重。自变量CTO王昊指出,许多开源仅限于模型,数据和硬件闭源,导致效果难以复现,生态共享仍需努力。
机器人领域的“非共识”正在推动技术探索,谁能找到答案,或将引领行业未来。
.png)

-
2025-08-13 02:25:32
-
2025-08-13 00:25:12
-
2025-08-13 00: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