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清华教授朱恒源:AI与创新的七大关键问题
正文:
当前,全球创新陷入疲软期,信息技术主导的旧产业范式逐渐乏力,以AI为代表的新通用技术尚未成熟落地,导致从创新到增长都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清华大学朱恒源教授指出,新产业范式是多种创新成果的耦合,需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并嵌入社会结构。成功的产业创新必须通过三道关卡:技术可实现、商业可持续、社会能接受。而在范式转换期,企业家能否创造新需求,成为破解技术过剩的关键。
朱恒源特别强调,“重硬轻软”是一种认知误区,软硬结合才有商业未来。中国被“卡脖子”的技术在全球早已过了从0到1阶段,而中国在1到100的发展阶段具备独特优势。因此,真正的挑战在于技术能否商业化、能否解决实际需求。
全球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范式已走到尽头,无论是个人端还是企业端,下一代通用技术及其巨量应用尚未形成共识。这使得产业创新进入“无人区”,经济增长也因此疲软。然而,这也为探索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机会。
新产业范式的形成需充分利用原有成果,同时结合新技术并嵌入现有社会结构。例如,大型互联网平台如腾讯、阿里,不仅推动了技术扩散,还促进了AI、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的深度应用。这些企业通过海量用户和垂直场景,助力新技术与社会需求适配,为新产业范式探索提供了土壤。
产业创新的成功需闯过三关:技术上可实现(性能满足需求)、商业上可持续(形成闭环)、社会上能接受(克服文化阻力)。大部分创新因无法通过这三重检验而消失,只有少数幸存者能形成新产业。
在范式转换期,技术往往相对过剩,关键在于创造新需求。例如,具身机器人目前的需求主要来自展演场景和研发推动,尽管这些需求未必直接通往大规模商业化,但它们为“试错”提供了条件,最终可能催生新的支柱产业。
朱恒源认为,技术不分软硬,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实际商业问题。硬科技若不与软件结合,难以形成商业价值。例如,汽车行业的硬件创新(电机、电池)需要与软件(智能驾驶、电源管理)结合,才能创造全新用户体验。
最后,朱恒源指出,技术“卡脖子”并非核心挑战,因为这些技术在全球已过了从0到1阶段,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实现1到100的突破。中国在应用场景、用户习惯和技术创新推广上具有大国优势,关键在于企业家能否持续创造新需求,构建大规模市场,从而推动新一代战略产业的形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png)

-
2025-08-03 22:44:26
-
2025-08-03 22:43:57
-
2025-08-03 22: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