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免责声明:Al优秘圈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请确保访问网址为(kx.umi6.com) 投诉及建议

标题:清华教授朱恒源:AI与创新的七大关键问题

正文:
当前,全球创新陷入疲软期,信息技术主导的旧产业范式逐渐乏力,以AI为代表的新通用技术尚未成熟落地,导致从创新到增长都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清华大学朱恒源教授指出,新产业范式是多种创新成果的耦合,需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并嵌入社会结构。成功的产业创新必须通过三道关卡:技术可实现、商业可持续、社会能接受。而在范式转换期,企业家能否创造新需求,成为破解技术过剩的关键。

朱恒源特别强调,“重硬轻软”是一种认知误区,软硬结合才有商业未来。中国被“卡脖子”的技术在全球早已过了从0到1阶段,而中国在1到100的发展阶段具备独特优势。因此,真正的挑战在于技术能否商业化、能否解决实际需求。

全球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范式已走到尽头,无论是个人端还是企业端,下一代通用技术及其巨量应用尚未形成共识。这使得产业创新进入“无人区”,经济增长也因此疲软。然而,这也为探索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了机会。

新产业范式的形成需充分利用原有成果,同时结合新技术并嵌入现有社会结构。例如,大型互联网平台如腾讯、阿里,不仅推动了技术扩散,还促进了AI、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的深度应用。这些企业通过海量用户和垂直场景,助力新技术与社会需求适配,为新产业范式探索提供了土壤。

产业创新的成功需闯过三关:技术上可实现(性能满足需求)、商业上可持续(形成闭环)、社会上能接受(克服文化阻力)。大部分创新因无法通过这三重检验而消失,只有少数幸存者能形成新产业。

在范式转换期,技术往往相对过剩,关键在于创造新需求。例如,具身机器人目前的需求主要来自展演场景和研发推动,尽管这些需求未必直接通往大规模商业化,但它们为“试错”提供了条件,最终可能催生新的支柱产业。

朱恒源认为,技术不分软硬,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实际商业问题。硬科技若不与软件结合,难以形成商业价值。例如,汽车行业的硬件创新(电机、电池)需要与软件(智能驾驶、电源管理)结合,才能创造全新用户体验。

最后,朱恒源指出,技术“卡脖子”并非核心挑战,因为这些技术在全球已过了从0到1阶段,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实现1到100的突破。中国在应用场景、用户习惯和技术创新推广上具有大国优势,关键在于企业家能否持续创造新需求,构建大规模市场,从而推动新一代战略产业的形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kx.umi6.com/article/22917.html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至
打开微信扫一扫
内容投诉
生成图片
相关推荐
换一换
AI短剧,可能伟大
2025-04-14 09:22:06
人民日报:“AI+消费”如何打开新空间
2025-03-24 07:45:51
字节火山引擎谭待隔空回应百度沈抖:少做无端猜测,行业应聚焦基本功
2025-02-13 17:13:29
国家发改委主任:中国制造正在加快转向中国创造
2025-03-07 10:44:49
上海:支持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智能芯片、具身智能等重点前沿方向技术创新 最高5000万元支持
2025-07-28 15:25:42
大模型行业,根本没有什么“真”开源?
2024-08-01 11:04:31
AI总裁数字人、京东Apple Vision Pro版亮相京东618,技术创新助推“又便宜又好”
2024-06-19 08:34:15
技术创新,从何而来?
2025-05-24 09:56:13
爆火的AI陪伴玩具,到底行不行?
2025-01-14 14:13:44
《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
2025-03-03 15:28:48
2024年AI“洋模型”大起底
2024-12-27 15:04:14
《2024年度AI十大趋势报告》发布:技术创新、产品洗牌、行业动态一文看尽
2024-12-13 14:23:11
MiniMax秀了波AI视频杂技:越看越惊艳,指令遵循太强了
2025-06-18 11:35:51
24小时热文
更多
扫一扫体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