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人类豢养的老虎,还是智慧之子?
正文:
在人工智能领域,辛顿将AI比作人类豢养的小老虎,而机器人先驱莫拉维克则将其视为人类智慧的后代。两位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AI的未来:辛顿担忧超级智能可能威胁人类,而莫拉维克更倾向于认为AI将继承并延续人类文明。
1980年代,AI研究分为两大方向:莫拉维克等人提倡具身机器人,关注感知与行为;辛顿复兴连接主义,强调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两人都相信AI可能超越人脑,但对后果的看法截然不同。辛顿担心“老虎吃人”,而莫拉维克认为超级智能将以“和平演变”方式接管人类文明。
莫拉维克提出,到2030~2040年,机器人将逐步发展出类人智能,成为人类的“继任者”。他指出,AI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然而,这一过程也伴随着风险,但他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温和的接管”。
莫拉维克悖论揭示了AI发展的反直觉现象:人类看似简单的感知与运动技能,实际上需要极大的计算资源,而复杂的推理能力却相对容易模拟。这是因为感知与运动技能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而抽象思维仅是最近几万年的产物。因此,AI复现这些“古老技能”难度更大。
当下的人形机器人虽能完成炫技动作,但大多缺乏真实感知能力,仅靠预设轨迹运行。正如英伟达科学家Jim Fan所言,“盲体操选手”远比“会看、会操作”的机器人容易训练。这种局限性表明,目前的机器人仍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具备通用智能的目标尚远。
黄仁勋对AI威胁论持乐观态度,认为其毁灭人类的概率仅为10%~20%。辛顿则提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AI既聪明又善良,并呼吁分享相关技术以降低风险。
最终,莫拉维克预言,智能机器人可能是人类文明的长子,它们将继承并延续我们的文化。或许,AI正在逆向工程人类进化的过程,从而重新定义人与机器的关系。
.png)

-
2025-07-28 00:04:34
-
2025-07-27 23:04:18
-
2025-07-27 23: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