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打工人能快乐摸鱼吗?
写不完的总结、改不完的表单,既繁琐又没成就感,这样的工作让人疲惫不堪。如果AI能帮忙,你最想让它做什么?过去一年,AI已成为打工人身边的“新同事”,从写邮件到排日程,越来越多任务被它接手。研究表明,全球36%的职业中,员工已将AI用于至少四分之一的日常任务。然而,我们并非希望被AI取代,而是想借助它省力。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调研揭示了答案:人们最希望AI接手的,并非生成内容或创意设计,而是那些琐碎、重复、易出错的低价值任务,如整理文件、修正工资单、导入数据等。研究团队构建了WORKBank体系,分析了2000多项任务,发现超过46%的任务被职场人标记为“希望AI来做”。这些任务标准化高、重复频繁、耗时且容易出错,是职场人的“精神负担黑洞”。
然而,愿望并不等于能力。研究显示,许多AI公司热衷开发“Red Light区”任务,如自动生成文章,而用户更需要的是报销、排班等实用功能。这种技术与需求的错配,导致资源浪费和用户冷落。真正高价值的机会,不是炫技,而是解决用户痛点。
AI还正在重塑职场能力结构。传统上高薪的“信息处理”技能正被自动化取代,而组织协调、跨团队协作、判断决策等“人际型”能力变得更加稀缺。例如,编程行业正迅速被AI渗透,未来99%的代码可能由AI生成。这意味着,职场对人的要求不再是熟练度,而是综合判断力、共情力和战略思考能力。
理想的AI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识趣的”。它懂得配合而非替代,理解哪些事可以自动化,哪些必须由人类完成。当AI接手琐碎任务,我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判断、创造和协作上,这才是AI赋能的真正意义。
AI的到来,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的价值”。什么才是不可替代的?答案或许正是我们在AI时代的身份核心。
.png)

-
2025-07-23 00:40:22
-
2025-07-22 21:40:00
-
2025-07-22 21: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