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能体生死局:80%创业者都死在这一关
正文:
最近有人提到智能体(Agent),让我想起一个朋友分享的“行业通用分析Agent”。我试用两天后发现,这AI分析师既会画饼,也会出错。80%的创业者倒在验证需求真假这道关卡上。
许多创业者带着酷炫技术做出吸引人的Demo,用户试用时夸“挺酷”,但收费或深入应用时,用户却迅速流失。原因在于这些产品往往是“伪智能”——要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要么解决的是未来可能存在的需求,而非用户当下的痛点。免费数据看似漂亮,一旦收费便暴露真伪。
企业级应用更复杂。将智能体嵌入客户老旧系统(如CRM、ERP)难度堪比心脏搭桥手术,成本和时间远超预期。即便接入,智能体生成的报告往往还需人工修改。若“最后一公里”跑不通,价值大打折扣。企业客户只关心:“能省几个人?省多少钱?”价值算不清,生意就做不成。
腾讯云在“全球最难NL2SQL考试”中拿下国内第一,提供了一个示范。这个考试基于37个行业的“脏数据”,要求智能体快速准确解答复杂问题。腾讯的智能体专注于垂直领域的“真痛点”,在具体场景中创造可量化价值,而非追求“万能助手”的虚幻目标。
活下来的创业者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懂客户、最务实、最会算账的。他们聚焦于真实场景中的真实问题,而非沉迷技术自嗨。许多创业者低估了“最后一公里”的难度,忽视了企业IT环境的复杂性。智能体输出的结果往往需人工审核,若无法无缝融入客户工作流,反而成为累赘。
如何成为幸存的20%?关键在于“极致聚焦”。找到那些愿意为解决方案掏钱的“铁杆用户”,验证他们的痛点是否真实且强烈。推出“收费的MVP”,哪怕功能简陋,也要检验用户的支付意愿。从一个高频、独立的环节切入,解决具体问题,逐步成为垂直领域的专家。
智能体创业的核心是“极致务实”。放弃纯AI自动化的幻想,“混合智能”才是现实。明确分工,让智能体处理模糊语言和非结构化信息,结合规则引擎和人工审核确保结果质量。同时,清晰规划集成复杂性和成本,优化单位经济模型,确保服务客户的收入远大于成本。
只有扎根垂直场景、解决具体痛点的智能体,才能在市场中存活并创造真正价值。
.png)

-
2025-07-20 23:09:27
-
2025-07-20 22:09:17
-
2025-07-20 2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