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张鹏×潘乱×张一甲,对谈实录
高考季刚过,人类的高考结束了,AI的“高考”也完成了。极客公园对多款主流大模型进行了测评,结果令人震撼:AI已能轻松达到985大学录取水平,甚至部分模型如字节跳动的豆包1.6版,成绩接近清华、北大的录取标准。这让人们不禁思考:当AI超越人类考试能力时,寒窗苦读的价值该如何定义?
7月3日,在极客公园《今夜科技谈》栏目中,张鹏、潘乱和张一甲围绕AI在高考中的表现展开讨论,从教育到社会公平,再到人类的独特价值,探讨了技术进步背后对人的深远影响。以下是对话的核心内容整理。
01 AI数学能力:刷题高手,但非顶尖数学家
张鹏:AI在高考数学中取得了接近满分的成绩,这是否意味着它已经是顶尖数学家了?
张一甲:高考数学属于初等数学范畴,主要依赖逻辑推理和重复训练,而AI恰好擅长这种结构化任务。然而,真正的数学研究需要高度抽象思维、深刻洞察力以及定义问题的能力,这些是AI目前无法企及的。比如,一些顶尖数学研究领域可能全球仅不到20人理解,这种创造性和开拓性是AI与人类的主要差距。
潘乱:AI的进步速度确实惊人,但它仍然需要被“召唤”才能工作,缺乏内在驱动力。相比之下,顶尖数学家往往因兴趣和好奇心沉浸于研究,这是AI难以复制的特质。
02 多模态能力:降低人机交互门槛
今年AI在高考图表题上的表现显著提升,反映出其多模态处理能力的飞跃。无论是识图还是生成内容,AI正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流程。例如,潘乱提到自己用AI辅助旅游、写作甚至创作网络小说;张一甲则表示,AI帮助她快速掌握新知识并启发深度思考。
不过,视频理解仍是AI的短板。张一甲解释,视频由连续帧组成,数据量巨大且涉及时空一致性,这对模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如此,AI生成的短视频已在抖音等平台占据一定比例,成为新兴内容形式之一。
03 写作与表达:AI为工具,人为核心
AI在文科领域的进步相对缓慢,因为文科更强调情感投射、价值观和社会批判性,而非单纯的标准答案。三位嘉宾一致认为,AI可作为头脑风暴助手或提供结构化建议,但最终文章仍需人类把控。正如张鹏所言:“AI是金镶玉中的‘金’,它提供框架支持,而内核依然是我们自己的思想。”
04 教育未来:关注自我发展
随着AI能力增强,传统应试教育的意义受到挑战。潘乱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学习AI无法取代的技能,如手工艺或个性化兴趣培养;张一甲则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扎实的知识积累都是必要的。
对于AI帮写作业的现象,他们认为关键在于平衡——大学生可以利用AI提高效率,但小学生应避免过度依赖,以免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正如张鹏总结:“过程比结果更重要,AI只是工具,真正有价值的是人在过程中获得的成长。”
05 数字鸿沟:机遇与风险并存
AI理论上拉平了信息获取的差距,但实际上可能会加剧不平等。潘乱指出,只有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人才能充分利用AI,而多数人可能因缺乏提问能力和自律而被边缘化。张一甲补充道,未来可能出现新的资源分配形态,少数人掌控高阶AI,从而获得更多社会资源。
最后的思考:拥抱未知,捍卫人性
面对AI的快速发展,三位嘉宾均表示乐观。潘乱相信,拥有IP优势的内容创作者将在新时代占据主动;张一甲认为,人类独特的信念和坚持是AI无法替代的;张鹏则希望AI能够解放人类,让我们有更多精力探索未知领域。
正如张鹏所说:“AI应该支持我们的无知无畏,帮助我们实现生命中最本质的熵减状态。”
.png)

-
2025-07-18 23:46:25
-
2025-07-18 22:47:06
-
2025-07-18 22: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