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让AI“偷窥”了我的屏幕,它有机会变成我第二个大脑
几周前,我在撰写一份行业深度文章时,被堆积如山的数据和标签页弄得焦头烂额。那种感觉就像在知识库中溺水——明明记得看过某些内容,却怎么也找不到。这种数字时代的“失忆症”,我们早已习惯,但也寄希望于AI来解决。
最近,一个名为“Glass”的项目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款应用并非传统AI聊天工具,而是致力于成为用户的“数字大脑拓展”。它通过被动观察用户行为,试图让人机交互更自然流畅。
无界面的AI助手
Glass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界面,安装过程更像是配置开发者环境,需要熟悉Python和Node.js。它的存在仅是一个静默躺在菜单栏的图标,甚至可以隐藏到其他用户看不见的程度。
使用前,Glass会请求多项权限:屏幕录制、麦克风访问和辅助功能权限。这些权限让它能够完整观察你的数字化行为,并将其转化为记忆。相比传统AI助手的“你问,我答”,Glass的工作模式是“我观察,你随时问”。它不需要反复解释上下文,因为它已经活在你的上下文中。
当记忆不再是负担
Glass的核心功能是全局记录和提取屏幕内容。例如,在会议中,它能实时生成纪要并转录音频(目前仅支持英文)。与传统会议工具不同,Glass不受限于特定App,可以跨屏幕记录并总结内容。
在观看视频时,Glass也能快速生成摘要,并提供相关问题供进一步了解。此外,它在编程场景中表现亮眼。当我重构代码时,只需提问:“帮我分析修改的逻辑。”Glass便从屏幕中提取相关信息,以清晰列表回答我的问题。
尽管功能强大,Glass对硬件要求较高,尤其是内存低于16GB的设备可能感到卡顿。它依赖云端分析,同时本地进行信息整理,这对处理器负载较大。
记忆延伸的源流与未来
Glass的理念可以追溯到1945年范尼瓦·布什提出的“记忆扩展器”(Memex),其目标是将个人知识外部化。Glass正是这一理念在AI时代的实现,它不仅存储信息,还动态记录用户行为,构建个人化的“外接大脑”。
开发团队Pickle将其定位为“数字思维扩展”,并在近期获得3100万人民币投资。然而,Glass仍处于早期阶段,需手动配置API Keys,且部分功能尚不完善。即便如此,它在GitHub上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关注。
Glass代表了“主动感知AI”的趋势,虽然距离完美落地还有距离,但它已展现出一种轻量级解决方案的潜力。或许,人们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能让工作更顺畅、思考更专注的好工具。
.png)

-
2025-07-19 12:53:03
-
2025-07-19 12:51:53
-
2025-07-19 11: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