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I分身创造新经济,人人可当创作者的时代来临
你可能没注意到,AI已经开始替你“创作”了。最近听的歌、刷到的直播、点开的短片,背后或许根本没有真实的人。比如,前英国模特Katie Price打造了一个24小时在线的AI数字分身,收入甚至超过了她真人运营的OnlyFans账号。许多创作者也在用AI生成脚本、与粉丝互动,提升效率。
不懂音乐?没关系,AI帮你发专辑。一支名为The Velvet Sundown的“幽灵乐队”悄然走红,不到一个月发布两张专辑,听众超55万。但很快,人们发现他们的照片和音乐都由AI生成。如今,即使不懂编曲或录音,也能靠AI工具制作“听得过去”的歌曲,并混入流媒体平台。听众未必在意创作者是谁,而平台更关注点击率和播放量。AI似乎成了“音乐民主化”的推手。
拍电影也变得更容易。虽然AI生成视频仍不完美,但Bryn Mooser的公司Asteria正在优化这一过程。他们为每个项目单独训练模型,例如为音乐人Cuco制作的动画短片就学习了60幅手绘插画,生成统一风格的画面。相比传统制作,AI降低了成本,让年轻电影人有机会以更低预算(1000万到2000万美元)完成作品。
直播行业更是AI的天下。百度打造的“数字人老罗”在一场直播中带货5000万元,效果超越真人首秀。普通人也能利用AI主播、脚本和剪辑工具搭建自己的直播间,无需露脸也能赚钱。AI分身还进入了情感经济领域,OhChat推出的“数字双胞胎”服务,让名人如Katie Price拥有一个能聊天、发语音、定制回应的AI自己,收入甚至超过真人运营。
然而,AI并非完美无缺。一些创作者担心,情感互动被机器取代后,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系会消失。同时,创作的本质也在改变:一首歌可能是模型拼凑的音符,一段视频或许是风格迁移的结果,而你以为的互动,也许只是预设关键词的跳转。
AI降低了创作门槛,让更多人成为内容生产者,但也带来了新的规则和思考:我们是在借助AI创作,还是变成了AI产品的消费者?
.png)

-
2025-07-19 12:53:03
-
2025-07-19 12:51:53
-
2025-07-19 11: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