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的浪潮正在改写AI产业的主导逻辑。过去一年,从内容生成走向任务执行,智能体成为大模型能力的新出口,也成为独立模型厂商和互联网大厂争相布局的新赛点。在这场变局中,大模型厂商面临艰难抉择:是继续作为通用能力的提供者,退居底层?还是向上走,构建平台、直达应用?商业化困局与技术路径选择交织下,哪些玩家能留在牌桌?
近期,《虎嗅·AI无悖论》节目邀请智谱高级商业副总裁吴玮杰和企业知识开源计划创始人陈果探讨了智能体技术冲击下,模型厂商的战略近况及行业思考。他们讨论了智能体是否在放大大模型的基础设施作用,或正在削弱模型厂商的核心价值;模型公司能否通过MaaS平台与智能体生态“再造主导权”;以及智能体到底是工具、入口,还是新操作系统。
吴玮杰认为,智能体的普及促进了大模型的基础设施化,算力成本降低让模型更易被使用。但这也导致模型厂商数量减少,这是预期内的事情。第一梯队的模型厂商正从提供模型转向提供MaaS平台和智能体平台,提供一整套可交付的能力包。而第二梯队则可能在垂直领域找到机会。
陈果指出,基础模型层竞争激烈,最终只会剩下极少数具备深厚技术和资源能力的公司。但上层应用空间足够大,容纳各种差异化定位。智能体构建层是最有可能百花齐放的领域。
面对创业公司蜂拥而上和互联网大厂抢占入口,模型厂商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吴玮杰表示,大模型越偏基础设施,越是赢者通吃。未来模型市场将分为两类:一类是互联网大厂,另一类是国内以to B为主的独立模型厂商。
智能体的出现加快了大模型tokens的调用量,但目前大部分厂商仍未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智能体的商业化变现是多种方式之一,如训练主权大模型等。
在企业系统和入口方面,智能体并非万能,它仍需依赖企业核心信息系统。企业如果连ERP都没有用好,不可能有效利用智能体。
最后,吴玮杰和陈果认为,智能体将改变软件行业和咨询行业,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情绪价值仍是不可替代的。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硅基能否战胜碳基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png)

-
2025-07-19 22:57:32
-
2025-07-19 21:58:20
-
2025-07-19 21:5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