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自然》调查:揭秘论文工厂的幕后交易
在“以发表论英雄”的学术评价体系下,论文工厂兜售作者署名位的商业模式逐渐兴起。通过对论文买家、学术侦探及匿名论文工厂经营者的深度访谈,《自然》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
今年3月,沙特阿拉伯某大学助理教授Omar在Facebook群组中发布消息,寻求购买人工智能与医学交叉领域论文的作者署名资格。他已在2024年发表20篇论文,但仍需在Web of Science收录的中上游期刊再发表至少10篇才能晋升。为此,他求助于“论文工厂”,这些机构通过欺骗期刊编辑,提供从挂名到代投的全套服务。
Omar不挑剔论文主题,也不要求审阅稿件,只希望不在审稿环节参与。类似情况并非孤例,许多国家的科研文化迫使研究者为职业发展疯狂追求发文量。像Omar这样既无能力也不愿踏实开展研究的人,最终选择在线付费购买作者身份。
论文工厂针对这些“走投无路”或“投机取巧”的研究者开发出全套欺诈方案,包括倒卖已录用论文的多余作者位、AI洗稿规避抄袭检测,甚至捏造数据和文本。通过WhatsApp,Omar向伪装成论文工厂代理的《自然》记者透露,他已以共同作者身份“与多名写手合作”,每篇论文最多支付400美元,最低仅需20美元。
不仅是Omar,另一名研究人员也在Facebook上寻找署名机会,提供一篇已被接受的药用植物研究论文,只需支付报酬即可。此外,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坦承发表压力巨大,这常常是工作中极具挑战的部分。
科研诚信博客“撤稿观察”的联合创始人Ivan Oransky指出,研究不端行为已产业化,论文工厂只是学术奖励体系的产物之一。这一体系以大学排名和出版物数量为核心指标,撤稿率常被用来衡量研究不端行为发生率。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Anna Abalkina研究发现,论文工厂市场扩张的背后有两个主要驱动力:研究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以及许多国家要求科研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她保守估计,论文工厂每年市场规模达数亿美元。
在中国,年轻医生和护士面临前所未有的发表压力,导致部分医护人员转向论文工厂服务。数据显示,撤稿比例最高的十大机构中,有七家为中国医院。
Abalkina将论文工厂定义为按需撰写虚假学术论文并出售作者署名权的商业公司。例如,俄罗斯的International Publisher LLC在2019至2021年间仅通过出售共同作者署名就赚取650万美元。
论文工厂的服务五花八门,从撰写初稿到代投、修改,甚至刷引用率。一些期刊编辑可能收受贿赂,论文也可能被无审查接收。
一些国家开始采取措施遏制论文工厂。中国禁止对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论文的现金奖励,并明确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与处罚方式。然而,这些政策的成效还需依赖跨部门协同执法。
人工智能工具的普及让论文工厂有了更多隐蔽手段,但同行评审到位仍能揭露大部分问题。科研诚信界正努力研发新工具,但与“论文工厂”的对抗仍在继续。
.png)

-
2025-07-20 08:01:35
-
2025-07-19 22:57:32
-
2025-07-19 21:58:20